《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编曲:本杰明· 布里顿,谱曲:亨利·珀塞尔。

作与1946年,是布里顿受英国教育部之托为影片《管弦乐队与乐器》,后来成为音乐会的常用曲目。

度娘是这样来形容的“为向不了解管弦乐队的人介绍各乐器音色特征而编写的一首管弦乐”。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Op.34)是由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于1946年为英国政府拍摄的教育影片《管弦乐队的乐器》而写的管弦乐曲,又名《珀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乐曲的主题选自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为戏剧《摩尔人的复仇》所作的配乐中一段活泼轻快的舞曲,并以此主题作了一系列变奏,向年轻听众一件一件地介绍了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乐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珀塞尔主题;第二部分是珀塞尔主题的变奏;第三部分为赋格曲。

第一部分 - 珀塞尔主题部分,是乐曲的呈示部。它先是通过整个管弦乐队的合奏展示出珀塞尔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庄重宏伟,具有十分雄壮的气势,这个主题奏完后,按照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最后再次整个管弦乐队全部乐器,这样的顺序,先后五次变化重复进行演奏。

第二部分 - 珀塞尔主题变奏部分,是浦塞尔主题的展开部,由13个变奏组成,依次由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法国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演奏。其音乐性格各有特点,都能生动地表现各自的音乐情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为打击乐器写了一段富于想象力的华彩乐段,由三个定音鼓提供旋律基础,其他各打击乐器则按解说词中的次序,以各自的变化形式加入这一舞曲的行列。

第三部分 -赋格曲部分。在作为全曲结束的音乐中,布里顿魔术般地将前面介绍过的各种乐器构筑成一首绚丽多彩的赋格曲。首先是长笛重复主题,然后按照第二部分乐器的顺序依次演奏。随着各种乐器的加入,气氛愈发地欢腾、热烈。最后,全曲以铜管乐器雄壮辉煌地重现放宽了节奏的变奏主题——珀塞尔主题。同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在较高的音区继续演奏欢快的赋格曲。二者交相辉映,形成宏伟壮丽的高潮,乐曲即在这一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副题:浦塞尔主题与变奏曲与赋格

变奏曲: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组成的乐曲。

赋格: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运用各种复调少,将主题加以不同的调性与节奏变化,形成高度统一的音乐形象。

木管组:

管弦乐队共有四组乐器,他们分别是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键盘乐器组。每一组乐器就像是一个家族,他们用一样的方法,发出大致相似的音响。

你现在听到的是英国大作曲家亨利—珀塞尔的一个主题,分别由管弦乐队的四个乐器组奏出。”

(木管乐器组)

“木管乐器由六孔小锡笛改良而成,他们都是木制的。”

(铜管乐器组)

“早期的铜管乐器是小号和猎号,这里的铜管乐器都是他们的后代。”

(弦乐器组)

“弦乐器多用弓拉或用手指拨弦发声。”

(打击乐器组)

“打击乐器包括鼓、锣、铃鼓和其他可敲击的任何乐器。”

(再次全体演奏珀塞尔主题)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每一种乐器各自演奏的一段变奏:”

每一种乐器演奏各自的一段变奏。

变奏一:木管乐器组最高的是声音明亮的长笛。还有它那尖声尖气的小兄弟——短笛。

变奏二:双簧管的声音温和而哀怨,但是在作曲家需要的时候它也能表现的足够有力。

变奏三:单簧管非常的灵活,它的声音美丽、平顺而圆润。

变奏四:大管在木管乐器中体积最大,声音也最低沉。

弦乐组:

变奏五:弦乐器家族中最高的声部是小提琴,它们分为第一和第二组演奏。

变奏六: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响也比较低。

变奏七:大提琴是丰满而热情的音色。请听这优美的歌声。

变奏八:低音提琴是弦乐器家族中的老祖父,它的声音沉重、嘟嘟囔囔的。

变奏九:竖琴有47根弦,还有七个踏板,用于变换弦的音高,

铜管组:

变奏十:圆铜管乐器家族是从法国号也叫作圆号开始,这种乐器是用铜管盘成圆形而制成的。

变奏十一:我希望你们都熟悉小号的声音。

变奏十二:长号的声音沉重、洪亮。大号更加沉重。

变奏十三:长号大号演奏

最后一个变奏由低音大号演奏。这种乐器声音低沉,如果把它比作人声,就象是个老人,但是,它也有独奏的本领,还有不少作曲家为大号写协奏曲呢!

打击乐组:

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一一介绍,但这里介绍一些最常用的打击乐器,首先是定音鼓、大鼓、钹、铃鼓、三角铁,小鼓、木鱼、木琴、响板、铜锣,在这些乐器合奏之前,我们一起听一听响鞭。

我们已经把这个管弦乐队已经拆成了一个个的零件,现在让我们把他们装配在一首赋格曲中,这些乐器按照先前的次序,以短笛开始逐一加入。

最后,铜管乐器演奏珀赛尔主题,其他乐器继续演奏布里顿赋格曲。

这支曲子在1946年10月15日在英国利物浦首演,受到热烈欢迎。后来作曲家把其中介绍词去掉了,成为一首艺术性很高,但又极其通俗的管弦乐曲。几十年来,它的录音和唱片流传于世界各地,对普及管弦乐知识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人把这支曲子编为芭蕾舞来表演。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