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第23天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算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又继续问,孔子说:像仲由这样的人,可以让他负责管理千辆兵车国家的兵役和军政事务,至于有什么仁德,我可不敢肯定。

      孟武伯又问:那么冉求这个人呢?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如果有千户大的采邑,或百辆兵车的封地,他可以担任总管的职务。至于有什么仁德,我可不敢肯定。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这个人呢?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嘛,穿上正式的朝服束上衣带,出现在朝堂之上,完全可以和外宾交涉。至于有什么仁德,我可不敢肯定。


5.9 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优秀?子贡回答:我哪儿敢和颜回相比啊?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就能推出十个道理,我听到一个道理也就能推出两个道理。孔子说:确实不如,我和你都不如他。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大白天睡觉,被老师看到了,孔子说:腐朽之木无法雕刻,斑驳污秽的土墙不能粉刷。我还要责备他什么呢?孔子说:原来我和人交往,他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现在我和人交往,听他说完还要再观察他的实际行为。我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还没见过刚强之人。有人回复说:申枨不就是嘛。孔子说:这个申枨欲望太多,哪里能做到刚强。


知识点:

        两个“弗如也”,表明了他是真心认可,不是敷衍。第一个“弗如也”是孔子听到子贡一边谦虚,一边还要自吹自擂,就直说你确实不如他。第二个“弗如也”连带自己也一并加入:“我们俩都不如他”。前一个是对子贡的否定,后一个是对颜回的肯定。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子的意思是,子羽虽然长得丑,但是人很规矩,以貌取人是错误的;宰予非常会说话,但是不怎么守信用,用他说的话来判断他的人,那也是错误的。

      孔子提出的“刚”字。后面孔子还有句话,“刚毅木讷,近仁”,这说明在孔子的概念里,“刚”很接近“仁”的品质。刚,往往和刚强、刚正、刚毅、刚直、刚健、刚烈连用,你从这句话大概也能想到另一个成语“无欲则刚”。

        “刚”字,应该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品质。孔子强调的这个刚性,对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的强健有很深影响。从孟子到司马迁,都把具有刚性之人的精神状态描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看,有了刚,君子风度里就有了筋骨。

      -----“无欲则刚”这个词,怎么理解欲望和刚正之间的关系的?

“无欲则刚”我的理解如下:

      1.刚正和欲望的矛盾点有两个,第一是基于人的选择是否自由,即我们行为是否是在充分认识了欲望和刚正后的自由选择。所谓“无欲”应该是指不被欲望所控制。第二是选择中的价值判断,“刚正”被认为是理想化的抽象表达,不同时期会有具体的内涵,但一般会超越个体价值。

      2.欲望与刚正都是对人行为的总结和注解,无欲则刚是提醒我们心怀理想时,需要留意欲望的力量。他们是我们生命力的一种展现,当我们的理性意识未曾照亮他们时,他们会“自动化”我们的行为,而这往往呈现固定的个体存续诉求。我们需要正视、理解和熟悉他们,才能在我们追寻理想时善用这份力量,而非受制于或屏蔽掉这份力量。

      无欲则刚的解释可以是当我们不被欲望操纵时,我们才开始拥有刚正的人格力量。另外无欲则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欲无求,而是一种严格的自律。套用现在的说法,我想大概率会是“延迟满足”——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以此获得更大更大的自由与享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论语”-第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