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商鞅,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读完由商鞅所著的《商君书》,再查阅商鞅的生平经历,心里五味杂陈且不得其解:商鞅在秦国工作期间可谓尽心尽职,鞠躬尽瘁,为何秦孝公一死,他就落得五马分尸不得好死的下场?

一切先从商鞅的工作经历开始讲起。

商鞅原本在魏国工作得挺不错的,因老板公孙痤去世后在魏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恰巧听说秦国大有发展需引进人才,所以离开魏国前去秦国应聘。

在秦国面试的经历也不容易。商鞅首找到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帮忙向秦孝公投递简历,最后头尾经过三轮面试才得到秦国的工作机会。

第一次与秦孝公面试时商鞅自定演讲的题目是帝王之道,演讲完毕后面试官秦孝公劈头盖脸地骂景监说他引了什么人过来,秦孝公当时对商鞅的定位就是一个吹水佬!

第二次还是秦孝公面试。天晓得景监用什么话说服了秦孝公愿意再次见商鞅。这次面试商鞅自定演讲题目是王道。结果秦孝公仍不是很满意,但对景监说这人还行,有点头脑,但不符合我的用人要求。

第三次还是秦孝公面试。真心佩服景监的魅力,让百忙的秦孝公愿意第三次见商鞅。经过前两次观察交谈,商鞅明白秦孝公的喜好,所以这次商鞅自定演讲的题目是霸道。这次果然切中秦孝公的喜好,面试时越谈越欢,好几次秦孝公为了听清商鞅的想法,从自已的座位上不知不觉地走到商鞅的位子上,所以商鞅最终赢得了在秦国就职的机会。

你看,就是面试,商鞅都是如此用心,所以工作起来如何尽心就更不用怀疑。

秦孝公也用对了人,采用商鞅变法让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成就秦国先祖的霸业奠定基础。

可以说商鞅所做事,包括变法,都是经过秦孝公的充许授权的。首先确定的是秦孝公不是一个傻子,会任听商鞅的摆布。在确定变法前,他可不是单独与商鞅一人商量的,而是叫上老臣甘龙、杜挚一同四人商谈。臣子层面,甘、杜两人是反对变法,只有商鞅一人同意,在2:1的情况下,为何秦孝公最终站在商鞅这边?这说明了秦孝公本人也是同意变法的,叫上老臣子们一起商量只是走走流程而已。所以说变法并不是商鞅一人的主张,最终点头的还是秦孝公。

商鞅在位期间的政绩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候新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

变法2次,历时10多年(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49年)。

变法令秦国日趋国富兵强。可是直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就在当年,一位为秦国奉献全部智慧的商鞅,被继位的秦惠文王嬴驷(前338年-前311年 在位27年)车裂示众,灭九族。(但是不废商鞅之法,证明商鞅的工作思路秦惠王是认可的)。

我感到唏嘘不已:鞠躬尽瘁、尽心尽力工作的商鞅,为何最后落得尸身不全、断子绝孙的下场?

是否应了那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又或者是应了这句:过犹不及。因变法太狠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招致太深的怨恨,没有给自已留一点点退路后路,最终得到如此惨烈的下场?

商鞅

你可能感兴趣的:(鞠躬尽瘁的商鞅,为何落得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