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史记●管晏列传》之管鲍之交:你为我雪中送炭,我保你冰清玉粹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听说,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由来。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山水有相逢,知音难觅寻。

酒肉朋友多,知交有几个?

人生一世,会遇到很多人,也会爱上很多人,唯独那个懂你的人,怎么也遇不上。

如果遇上了,那便此生无憾了。


鲍叔牙有一个经常往来的朋友,名叫管仲。这个管仲很有才干,但人品似乎不怎么好。他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拿到手的钱财总比鲍叔牙的多;管仲不仅贪财,而且怕死,他多次参加战争,结果总是临阵脱逃。除去这些,他的仕途也一路坎坷,他多次做官,多次被侍奉的国君驱逐。这样一个没有道德底线又仕途落魄的倒霉蛋,鲍叔牙却没有半分嫌弃与看轻,依然和他交好。直到多年后管仲发迹,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当初我贫困时,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却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给鲍叔牙出谋划策,结果反而使他陷入更困窘的境地,他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是我的能力不行,因为他知道是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多次在战场上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要赡养;我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争夺王位失败,我的同僚自杀殉难,我选择忍辱苟活,鲍叔牙不认为我不知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会为了小的过失而羞愧,却会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羞耻。真正是:生养我的人是父母,懂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自古: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稀。鲍叔牙被管仲在钱财上占便宜,管仲的名声又坏的不能再坏,鲍叔牙却依然对他不离不弃。这对管仲无疑是雪中送炭,是他糟心前半生的希望之光。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你发迹了,我趋之若鹜;你落魄了,我避如蛇蝎。别说待你如初,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真正能做到不计较利益得失,始终以真心相待、懂得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的朋友,能有几个呢?

大家都习惯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衡量标准,所以才有“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苦涩。

管仲是幸运的,有一个懂他的鲍叔牙。鲍叔牙呢?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想让鲍叔牙接替他的相位,管仲却不同意。

在此之前,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在争夺齐国国君之位时,管仲用箭射伤过公子小白。等到公子小白夺得君位,要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劝他说:“如果你只想坐稳君位,由我辅佐你就够了;如果你想称霸诸侯,则非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所以,管仲能活下来并坐上齐国相位,都是鲍叔牙的功劳,管仲为何要对鲍叔牙恩将仇报呢?

有一个小故事:

齐桓公有三个宠臣,他们不满管仲,就在鲍叔牙的面前说他的坏话:“管相是您推荐给国君的,如今他发迹了却不提携您,真是忘恩负义!他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为相!我等三人愿向国君推荐您为国相。”

鲍叔牙斜着眼看了看三人,冷哼一声,“我若做了国相,朝堂之上早就没有了你们这三个奸佞小人!”

鲍叔牙是一个品行高洁、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这样的人是受人敬重的君子,却有80%的可能性在官场上混不开。朝堂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没有非常的手段是混不下去的。而鲍叔牙是皎皎君子,根本做不出不择手段之事。

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要有辅佐国君的才能,还要有震慑下属的雷霆手段,还得有接纳有瑕疵之人的包容。毕竟有才能不代表有人品。而国家招纳人才,往往更看重才,在特殊时期,甚至“唯才是举”。以鲍叔牙正直的秉性,他若做国相,先不说他的才能能不能得到施展,首先就得把朝堂上的臣子得罪一大半。

有句话说:好官不一定是清官,清官也未必能做个好官。

所以,管仲不让鲍叔牙做国相,不是恩将仇报,而是了解鲍叔牙的为人不适合为相,为了不让朋友将来进退两难,那就自己做个恶人,保他一世冰清玉粹的名节。

所有的感情都是双向奔赴,你为我两肋插刀,我必为你赴汤蹈火。在管仲人生最黑暗时刻,鲍叔牙不离不弃,雪中送炭给他希望,在保护鲍叔牙的名节上,管仲才不顾惜自己的名声,只为让朋友余生活的舒畅。

诗向会者吟,酒逢知己饮。人生能得这样一个为对方考虑的知己,足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史记●管晏列传》之管鲍之交:你为我雪中送炭,我保你冰清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