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舱体验设计的未来在微交互-(三)HMI与UX的前世今生

上篇文章《汽车座舱体验设计的未来在微交互-(二)微交互的价值链定位与思维转换》阐述了在当下汽车产业变革卡位的关键时机,我们更应该看到的产品设计策略所发挥的作用,有兴趣的小伙伴点击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158bbc250f13



在从互联网转到汽车行业之初,我从未想过要特别去区分HMI和UX,甚至还有IxD、UE、HCI、用户体验、交互等等。在我看来这些名词最大的差异可能仅仅在于交叉学科的侧重微微有一些偏向,这种偏向甚至还没有包容性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的差别来得显著。在互联网中,特别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里面,这些名词都是指向的一套体系,一套方法论,收敛到一套大的目标,即使这个学科还没有那么系统,但业界似乎早已有了一些感知层面的共识。

关于包容性设计我在之前有做过一些分享,比较浅显宽泛的做了一些科普,后续会专门聊聊相关理论和设计原则

在我的思维模式中,无论是哪个行业,过程中运用了多少环节,利用哪些通道和媒介,交互设计都应该是同样的方法论,在不同的阶段和针对不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手段罢了。产生交互的各个对象,机器与人,以及他们之间产生何种关系,才应该是交互设计中最大的变数,也是交互设计最核心的价值体现。我个人是相当看重交互设计本身所能覆盖的范围与广度的。

互联网交互设计最初也是来自于人机工程学。它抽取了人机工程学中与屏幕交互和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等一系列因素,投放进互联网这个大的实验场,快速地迭代试错,这套因素逐渐拆分整合,逐渐完善,成为了现在所看到的灵活多变的互联网交互设计体系。而人机工程本身发展到现在,提炼为了我们所熟知的HMI。

  • 定义边界

HMI的气泡图,与UX的气泡图最大的区别在于工程层面对设计的支撑与影响。其实两者在设计与实验层面许多内容如出一辙,我们要求在最上层体现“好”的用户体验,同时需要聚合与提炼。


HMI相关范畴

HMI非常明显地依赖程序的实现能力,利用原型等方式,将设计具象化。UX中也需要使用原型,但并不太强调实现,原型表达的是设计思维与理念内核,不会对硬件能力或者技术能力有过高的要求。UX的原型我用Principle也可以做,用Framer也可以做,用代码实现出Demo当然更好,不过一般不这么干,在UX中更强调原型在项目管理中用于沟通和理解的这块效能。HMI不同,HMI天然与实际硬件相关联,可以说对每个硬件来说,HMI都是专有的,相匹配的。这种对应关系甚至有可能在换了供应商后,同一套HMI方案就无法适用了。用开发技术来比喻的话,UX可能会是应用开发,这层逻辑无论是在什么平台上都是普适的,而HMI更像是嵌入式开发,深度挖掘硬件能力,让硬件充分呈现出与人、与其他系统自然衔接,高效协作的姿态,同时让硬件能力为整体交互体验升级赋能。

差异分析完,我自己都觉得实在是太过“斤斤计较”。硬要总结一下,HMI关注功能的呈现是否符合预期,UX关注功能的呈现是否能带来目标收益。你说这两者有非常大的区别吗,确实没有,HMI也要关心收益,不然设计的意义在哪里。我个人认为真正明显的差异在于设计过程的实操层面,包括思考的方式和评价的维度。HMI的粒度比较粗,偏向整体,UX的粒度更细,更倾向细节。

  • 设计思维

由于HMI的设计注重硬件能力的表达,且交付物多为在硬件上实际呈现的原型。人因工程在设计早期就起了巨大作用,是人机学中体现与人交互的最关键的一环。所谓人因,是指以人为核心因素,包括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人体科学。这些结论和数据被收集与试验筛选,然后输入到工程技术设计和作业管理中。其中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是人因工程关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因工程的目标落点在“通过减少错误来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产生实用性和经济型”。

一般来说,HMI的设计过程,通过人因数据和实验结论的输入,然后就可以开始挖掘硬件本身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看到许多工业设计上常用的流程。可以说后续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都绞尽脑汁怎么让硬件或产品的能力充分进行表达,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有时候过于关注产品本身而忽略了真实世界的自然思考逻辑,导致交互或许是以产品本身为中心而非以用户为中心;二是设计师往往非常注重表现形式,尤其关注一些新技术新实现,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人力财力去做执行。一个工业产品,从无到有,运用HMI的方法可以做到非常全面的内涵表达和功能传达。

产品设计中有一个BTU法则,即产品的设计在三角区选择一个侧重点进行重点设计,无论选择哪个点都能出好产品,这三个角是Business(商业/业务)、Technology(技术)、User(用户)。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或者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

现在所说的“体验设计”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大部分时候这个词还有个“用户”的前缀,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是体验设计主要关注的层面。如果说HMI关注到硬件本身的能力表达,那么UX注重的就是硬件与用户产生关系的方式。

| 如果我们要做一个遥控器需要怎么做?

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大概是需要符合我们手掌抓握时候手形,依据人体工学,按键布置要考虑手指所能触及的区域;遥控器选材考究但环保,做工精美;同时遥控器可支持对电视机等电子设备,和对窗帘等智慧家居同时进行操控;在交互上做了简化设计,让大部分操作都能1步到位...... 这些都是HMI的范畴。

那UX在做什么呢?UX对遥控器的描述会是,在家庭环境中,主妇、小孩儿、上班族有不同的高频活动空间与动线。在不同的房间中,对遥控器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在客厅中对电视的控制与通过调整窗帘、灯具来变化环境光线是一个自然的行为过程;而在卧室中时,夜晚大部分时间都是调整到适合休息的环境,即调弱甚至关闭灯光,拉上窗帘,早上的时候一般来说打开窗帘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开灯。因此遥控器在不同的房间中,通过对用户意图的判断,在设备产生识别冲突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一些设备,另外如果能在按键上做一些场景模式,做复合的一键操作就更好了。因此要做一个遥控器,需要一些要素,其次,考虑到厨房、卫生间这种使用场景,或许增加语音声控是挺有必要的,另外为遥控器配备一个可以方便移动和悬挂的底座会是一个友好的设计......

对于遥控器,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三星电视的遥控器与小米盒子遥控器的差别。这两者都是简洁的设计,但是使用感受完全不同。

三星电视并没有内嵌含有丰富互联网生态内容的系统,所以遥控器对电视的操控走结构化的路线,操作过程主要对电视系统架构进行描述。之前在一家酒店用过,还包括可以网页上网的功能,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复杂且有不少误操作,这些误操作主要来源于我对这个按键功能的预期跟遥控器逻辑不一致,以及界面上的反馈存在误导让我有点不知所措,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回到错误发生前的界面上重新尝试。

三星电视界面

小米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认为小米遥控器之所以这么舒适,是遥控功能本身与电视系统的业务深度融合,然后做了目标与操作的提取、分类、整合,用户看到的和用户的预期,以及操作结果是一致的,是一个从开始到结束完整的故事。

发现了吗?UX关注的是与用户产生关系的触点,以及触发反馈的形态,UX更多的是对用户进行行为逻辑与心理需求分析。以用户为中心,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画像为圆心,用户的行为模式为半径进行场景覆盖,并描绘具体逻辑流程。使用HMI的思维方式和使用UX的思维方式或许会得到差不多的一个遥控器,但是在使用层面,UX会考虑得更加深入。当然这仅仅是一个遥控器,如果是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大型工业产品,HMI在前期设计和后期评价方面无疑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无法取代UX分析设计方法对产品融入场景、融入生活所发挥的作用。

汽车发展到现在,基础的那套设计体系已经相当的稳定成熟。在我个人看来,座舱体验从原本汽车作为一个出行工具,从原本需要特别强调其效率、安全,是少数人所能使用的门槛较高的交通工具,到现在整个座舱越来越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智能化座舱体验的发展是一个“交互场”生长的过程,数字系统的毛细血管从屏幕开始,再延伸到更多的传感器,每一寸物理表面,每一块玻璃,甚至遍布整个座舱实体。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与用户起了化学反应,产生信息交换,这样从瞬时到周期的交互模式是微交互设计扎根的主要土壤。

  • 现有分歧,如何让马车跑得更快?

即使做了这么多分析和说明,仍然有许多设计师和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需要转变。就好比那个遥控器,假如转变思路,就很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智能遥控器硬件,转变为智慧家居管理终端。这两者业务的布局和涵盖的维度不为同一个量级。延伸到汽车制造上,说通俗一点,就是硬件制造商和座舱服务商的差异,这才是设计师和管理者需要升级思路的根本原因。各大厂商需要“制造商”这个立足点,融合“服务商”这个发动机,来强化汽车的核心价值,从而获得长尾的收益。

其次有不少设计师有天然的刻板印象与“鄙视链”,这么说起来是比较夸张,但潜意识中,大部分HMI设计师其实对UX是有些不屑一顾的。毕竟HMI才是老子,UX的体系不算健全,甚至比较虚比较空,凭什么我要向你做转变。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用互联网那一套设计套路汽车HMI设计,是完全不可取的行为,做出来的产品不仅没有汽车特征,还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评价是否有读出三分傲慢,三分漫不经心,还有四分不屑。当然这是玩笑话,但前面这句话我只能说说对了1/4。如果做出来的产品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那只能说这个交互设计团队能力欠佳,或者非常机械地用互联网的套路来做汽车,而不是应用本来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从头开始分析。但我并不认为就一定不可取、没有汽车特征,HMI与UX并不是互斥的关系。

“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定义了一整套新的设计美学理念,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规范,加上庞大的行业从业者的外溢,互联网的美学理念和设计规范,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设计规范,已经在入侵很多传统行业。汽车行业本身是一个有着强烈美学理念和设计规范的行业,但是汽车HMI相对来说是新兴的细分领域。”
—— 来自一篇介绍HMI设计的文章

我们重新看回UX的区域划分(请注意,并非中间黄色的小圆,那块仅仅是交互设计,UX是外边赭石色的大圆,标记的是User Experience Design),我个人认为UX的范围是更大的,相比HMI来说,因为它更注重的是我们真实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可以汇集成无数种产品,它并不局限于产品。一开始UX能在互联网上运用得如此广泛,有赖于手机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单纯计算机的时代,电脑不可随身携带,甚至还有使用门槛,当电脑门槛降低时,体积更小功能更强大的手上智能终端(智能手机)以很快的速度扩散开来。移动互联网这个温床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你的互联网产品想要存活,必须要抢占用户的手机资源和时间,所以思考维度就到了“我怎么样才能深入到用户生活的细枝末节方方面面,甚至创造更多用户使用产品的理由达成营销骗局”。UX天然在这种思考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UX中包含了许多HMI没有涉及的部分,如Interactive Envrironment。交互设计属于UX的其中一部分,另外还包含信息架构(Informaition Architecture)、会话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动态设计(Motion Design)等。而重叠的部分更是又多又杂,常用的除了刚刚提到的交互环境,还包括场景化设计、数据可视化,还有最近几年有所提及的内容策略中的文案设计等等。


UX用户体验设计范畴

再强调一下,我并不是要把HMI和UX做分裂,我原本就不觉得这两者有巨大差异,而且设计方法和范围其实都是可以浮动的,即内容可扩展。我想说明的是,当我们的决策者们和设计师专注于HMI的表达时,就没有办法过多的涉及到智能化座舱与服务商这种未来的形态,更别说要取得长尾收益。因为UX的交付物很多时候并不像HMI这样很具体可以完全量化(起码目前还米有找到非常好的依据能告诉别人说我的体验这么做就一定能取得多少收益)。但如果不关注,就一定没办法获得更加优化的座舱体验适应未来的产品形态。

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发现没,现在大多数汽车厂商的设计师都在做场景分析,但是有多少真正的把场景分析透彻并融合入产品中的。更多的时候,梳理了场景后我们仅仅是得出一些高低频的功能,以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或者挖掘一些夺人眼球的功能业务,但实际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这时候决策者好像又不关注能不能带来收益了(国际驰名双标)。就像我们买了很多衣服,常穿的还是那几件。我们做了很多场景分析,能做的功能还是那几个,框架好像还是差不多。遥控器都没有变成智慧家居管理终端的机会。

现在非常流行的换肤的功能,就是典型的对互联网产品的移植。是否适合当前座舱应用场景我们要打个问号。但如果分析欠缺,或许出来的结果会不伦不类。消费者是否愿意埋单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为了做出差异化,设计决策可能会很疯狂,比如威马的这个仪表换肤方案。


实际上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在使用HMI的思路在套用场景分析,场景化并不是屠龙术,不是用一下就能获得设计上的升华。场景化只是UX设计中的一环,更多的是在场景化的基础上,我们跳出原来既定的交互动线,寻找新的触点,建立人与座舱全新的关系,这时候,交互方式或者体验维度才会有所变化。要让马车更快,一开始人们肯定不会想到是用机械代替马车,而只是会说我给马儿多吃草,或者让轮子的形状更利于滚动。让马车更快的本质是我们人的交通时间更短,我们希望移动速度更快,这时候我甚至会说那我们做一个任意门,如果技术允许,一定会有做任意门的独角兽公司出现的。

就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HMI是在设计当下,而UX是在搭建未来。



注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整篇文章属于笔者的学习、思考和总结。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汽车座舱体验设计的未来在微交互-(三)HMI与UX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