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之经济周期1

1.起因与目标:

宏观经济学兴起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周期,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后,各国不断经历大大小小的经济周期,使得经济学界想通过人为干预调节经济周期,实现四大经济目标:没有波动、低通货膨胀、高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

2.政府调节方法:

2.1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2.11控制基础货币发行量——即控制造硬币和印钞票的量

2.12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2.13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债券——政府通过买入和卖出自己发行的债券,可以向社会发放或回收货币,以此控制货币流通量。

2.2财政政策

2.21何为财政政策?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在总需求下降,没人愿意花钱的时候,政府主动替人们花钱,比如修建一些工程,投资一些项目。

2.22财政政策的弊端:

2.221.时间滞后

从经济出现问题,到人们确认问题,再到提出解决方案、实施计划,等措施见效,可能当初的一切都面目全非了。

2.22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和私人支出之间互相排斥

政府多花一分钱,私人就少花一份钱,关键是谁花的钱带来的乘数效应大?政府的支出往往应用于大型工程,比如建造了一个体育馆。但我们还要看到那些不容易看到的,比如这个大型体育馆使用率怎么样?它让谁得益了?如果钱落在私人手上,他又会花在什么什么地方,是否能够使个体获得更多福利?

2.223效率问题

现代社会的政府,尤其是民主体制下的政府,常常是规模庞大而效率低下。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谈花钱有四种模式: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那得小心翼翼;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只要做到家了,就可以了(比如我们看望病号,往往带些水果和补品,但TA到底爱不爱/能不能吃不重要,心意到就可以了,PS做人做事做到极致舒心的除外);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也会很慷慨;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可能最粗心大意。而政府往往就是第四种。

2.224资金的来源问题

政府资金多来源于税收(也有部分来自于自己印钞,即前文所述增加货币的流通量),但随着税率从零到无穷大逐渐增加,政府收到的钱会先增加后减少,即形成“拉弗曲线”。

当税收越来越高,人们的积极性会被逐渐打消,因为少有人努力赚钱是为了被白白索取,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能动的,所以也会有各种对策出现。

3.学派观——不同学派看经济周期

3.1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周期的贡献非常大,以至于由它发展的概念就是经济学的一部分,而鲜有人它是奥地利学派的一部分。

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过度发钞(政府自己不挣钱,但需要花钱,如前文提及,通过税收和发钞来获得钱),在短期内误导了人们对未来的决策(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借贷容易,利率降低,人们觉得商品在未来更值钱,因此加大对未来的投资),从而产生了暂时的繁荣。但当政府停止过度发钞后,泡沫就会破裂(货币像蜜一样慢慢向经济体的每个角落渗透,人们会感受到物价增长和通货膨胀,但政府总有一天要停止发钞,那时钱就不会那么好借,投资者资金链断裂)。


(待续)

PS:关于奥地利学派的补充

1.奥地利学派的起源

门格尔和庞巴维克认为经济现象背后存在普遍规律,他们的对手是德国的历史学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很盛行,就把门格尔和庞巴维克反讽为奥地利学派。后来,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传到了其他国家,不通过国籍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个阵营。比如哈耶克、米塞斯、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欧文费雪、甚至布坎南、科斯、德姆塞茨和图洛克。

2.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

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我们研究经济学的焦点、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得有人文背景

3.奥地利学派的特别之处

3.1货币不是中性的

货币从长远来讲,像水,能铺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比如每个人的存款都加一个0,真实经济经济体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在货币的蔓延中,更像蜜,如果政府发行过程不当,就会对人的行为有误导作用。

3. 2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

资本有独特的使用方式,一种资本形成了,就只能用在具体的用途上,不能随便转移到其他用途。一旦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人们就得承担代价。

3.3社会机制使人们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事前计划的结果

比如我们常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奥地利学派把这种人们共同行动形成结果的现象叫做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

4. 如何抑制过度发钞

奥地利学派提出两点解决办法:

4.1金本位(以黄金的数量为发钞依据)

但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商品和服务本身在变化,物价不可能稳定;金子的数量随着开采和发现,甚至人工合成在发生变化,所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2自由发钞制度

即允许多家银行同时发钞,形成竞争的态势,谁多发钞,谁的货币就贬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宏观经济学之经济周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