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记

20201127 对话的可能性

最近在读蕾切尔·卡斯克的《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作者的叙述方式跟普通小说有些差别,多是用主人公视角转述第三人称的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是随着空间的转移和谈话内容改变的,而并非有着明显的前后逻辑关系,容易在长段落里因为渐次入场的“他”“她”而混淆人物关系。读至第三本,才逐渐适应且着迷。读起来跟《美满》有些类似(虽然有些读者很不满这个类比),但是没有后者充斥的大段长句那么“佶屈聱牙”(读的过程甚至pick up了当年学GMAT长难句的技能)。有意思的是,某些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看起来像是意识流的文字,是另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即便对读者建立和串联意象的要求会高。

二者多数谈论多少关于女性的处境,有些如忠告般当头一棒,有些则为我的疑惑拨云见日。蕾切尔书中人物的对话范围之广、角度之偏、切入点之细腻(相对于我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让我发现了另一种谈话的可能,无论是与陌生人,还是在亲密关系中。而蕾切尔因其作家身份,也涉及到关于“文学节”“写作课”的经历,对我来说也是个陌生的范畴,在这之内的思考,脚步总有些迟缓。

在此放上一段有关一位中年女性讲述她在童年的时候“参与家庭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之后的事情。看似有些奇特甚至诡异的做法,其实在书中的人物身上屡屡出现。而这些事情出现在对话中又总是自然得让人生出陌生感。

《处理三明治》

20201126 感恩节的心态恢复

今天是感恩节,但如果没有朋友的提起,最近是完全没有心思去注意到任何节日气息的。翻了翻相册,十月回北京以来,艰辛的秋招日子中还是夹杂了很多朋友的爱意:过生日、看演出、北京秋游、过冬礼包等等。恰好这两天对于找工作有了新的感悟,心中也亮起了新的曙光。不觉间,感恩和希望荡漾开来。

最近在求职多抓鱼,于是乎又把猫助那期《三五环》翻出来听,多了一重视角,无论是作为用户还是求职者都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理念,并深感认同,比如多抓鱼希望教给新人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尊重个体的成长,以及做可复用的工作等等。最大的收获是,猫助在谈到定居的城市时,说她从来没有想过在哪个城市定居,一想到人生这么多年要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就感到恐惧。这跟我之前在考虑女性选择困境时候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才二十几岁,何必需要把往后几十年囿于一个城市里。可能很多人不觉得这种工作生活地的选择会是种困扰,但由于家庭观念浓重的地方传统,我总是很难挣脱父母这种爱的束缚带来的压力。而通过观照其他女性的经验,并非需要是成功如猫助这样的人士,但凡是思想上和生活上独立的女性榜样所揭示的这种生活多样的可能性,我都会更坚定一分。还有一个蛮有趣的点,是猫助说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其实压力会比男性小很多,社会对男性的期待还是太高,反而在女性身上就不会严苛如前者。即便这是男权主义的一种投射,但某部分男性成了这个运作体系中的弱者,反而她作为女性,在这件事情中获得了某种优势(比如压力就不会那么大)。

当然,即便跟家庭如此“疏离”,我还是会怀揣感恩之心的。最后的最后,许愿能够给猫助打工吧。

20201111 逃避可耻,长期看来也无用

最近在赶秋招末班车,找工作找得实在忧愁,又萌生出再去读个学位、混成应届生出来再战的念头。有时候在想,当年读研究生和申请交换生的时候,也有这个逃避的念头在作祟吧。总觉得近半年来也确实是掌握了一些互联网的门道,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投递时间,想着要是再延个一年两年,应该就能把握好时机、不会如现在一样稚拙了。

然而这想法在脑海里好景不长,萌生不久便夭折了。

某个一如往常投递了十几份简历的下午,抬头时日落线已经从中华尊下移到大裤衩,意识到该运动了。在经历了各种熟悉的心理斗争后、艰难地从椅子上挪开屁股、摊开瑜伽垫并灵活地躲开了飞舞的猫毛,打开b站的瘦腿视频和小宇宙,这是试图缓解焦虑和结合劳逸的routine。

今天电台还是《三五环》。刘飞熟悉的声音响起,嘉宾是位互联网圈的老人,巧的是,在我还没意识到互联网是个行业的时候,就关注了他,until now。两人对这个圈子特别熟悉,话题无需磨合,很多观点提出来都特别在地和一针见血。

至于就业这件事情,冯大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是能尽早工作就尽早工作,特别是在互联网这种注重在实践经验中成长的职业。早一点投入到经济市场中去,可以学到更多新的东西。早点投入行业,其实会给后面的选择留足空间。人的黄金时期很短,无论是智力和体力。学校的氛围很容易固化学生思维,某种程度上也是智力和劳动力的浪费。“千万不要推迟毕业!”

听到这里真是给了自己重重一击。还是得调整好心态,不能轻易产生退缩的想法,既然已经决定了死磕互联网,就不要在路上朝三暮四了。

当然,以上的观点只适用于部分行业,至于需要在学术道路上深耕的,另做他论。

当然,关于再回学校读书的事情,自己还有另一个想法,只是不在近几年执行而已。是之后再做长远打算的人生计划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