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尔父亲
尼尔父亲在自己儿子尼尔面前不苟言笑,却在开学典礼后面对诺兰先生时“笑意浓浓”,二人对彼此的称呼都是名字,可见两人较为熟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Tom经常与诺兰联系,谈论尼尔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一点在后面Tom要求尼尔退出校史年鉴得到了印证。他在说话时用的是“要求”,而不是“希望”,可见他是不容许尼尔拒绝的。之后尼尔提出自己想要表演戏剧,Tom更是怒不可遏,即使看到尼尔的表演大获成功他仍执迷不悟,甚至私自作出决定要将尼尔送去布莱登军校,最终,他的种种言行导致了尼尔的死亡。
Tom是典型的专制型父亲,同时,他也十分冷漠和易怒。顾名思义,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说一不二,严格要求,不能违背大人的要求,他们强调结果,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求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明知孩子的需求也当做视而不见,常用粗暴的态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吓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服从,倾向于高要求、高控制和低反应、低关怀,特别注重孩子的服从性。在这种父母看来,孩子们要是违背他们的意思就意味着自毁前程。对于Tom来说,他身处中产阶层,他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便将“成为人上人”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尼尔的身上(Tom手拿礼帽,这是英式的贵族着装礼节——美国“老钱”文化教育来源,暗示他在模仿上层社会人士的打扮),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Tom的自卑心理,更是一种焦虑,因为他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长期处于一种差距明显的状态中。他睡前将拖鞋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以及尼尔床上折叠整齐的衣服一方面是Tom专制化教育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他以固着行为和观念(“只要听我的话,我儿子终有一天会进入上流社会”)以抵消焦虑的表现。他对尼尔的态度以及尼尔对他的称呼(father或sir)和态度可以看出在尼尔父亲这里,相比儿子这一身份,尼尔更像是他的士兵和工具。在尼尔自杀之后,Tom问责学校以及老师,他逃避了内心对自己的指责,他不敢直面自己对尼尔所做的一切,因此,他将导致尼尔死亡的责任推脱到了基丁老师的身上(投射)。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在主观建构客观世界。在Tom建构的社会里,医生一类的职业是最好的,进入上层社会是人生意义所在,他的望子成龙本质上是他自己对他所认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尼尔。Tom也是完全不懂得学习心理学的一类家长,不懂得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只知爱孩子而不了解孩子。
二、尼尔母亲
尼尔母亲出场便是站在窗前吸烟,我们可以认为她是在借烟消愁。在Tom说出自己的安排并对尼尔吼叫时,尼尔母亲站在一旁流泪却无动于衷,只在离开前蹲下看了尼尔几眼,说了一句“好了,去睡觉吧”。尼尔母亲之所以有愁绪,我想是因为她对尼尔父亲的教育产生了质疑,但她在潜意识里仍然与尼尔父亲的想法保持一致,并且她只敢顺从尼尔父亲(尼尔父亲走之后她也不多做停留;尼尔父亲说话用“我们”,但尼尔母亲并未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尼尔父亲说出决定后,尼尔看向一旁流泪的母亲,希望母亲能给予一点支持,但母亲什么也没回应,她只在二人即将发生争吵的时候站出来做“和食佬”,这看似是希望保持家庭和谐,实则是在助纣为虐。尼尔母亲无疑是懦弱的,她既担心尼尔的状态,又不愿付诸行动,只能将自己和尼尔父亲的思想合理化以自我安慰。因此,本质上尼尔父母二人是一种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俄狄浦斯情结,儿子相对父亲而言会更加愿意亲近母亲,但在尼尔家中,父亲专制,母亲懦弱,
三、诺兰以及学校
诺兰是当时美国教育改革情境下的典型教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他在讲述了学校的成就后流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在他看来,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他考上的大学是不是顶尖,因此,他是以威尔顿学校的高升学率为荣的。“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从该校的校训便可以看出这个学校以及当时美国教育的宗旨。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中,学生们是压抑的,填鸭式教育让他们死气沉沉。诺兰是绝对权威的代表,父母们也因为对高升学率的重视而无比信任他,从而服从于他。诺兰把握权威,却丧失了情感。学生所谓的顺从都是在花样制裁的逼迫下所产生的结果:片尾里校方要求开除基丁老师,将学生逐个单独请到校长办公室签字,并请来服从权威的父母进行施压,学生无法拥有自己的主权,因为他们所做的决定将牵动整个家族的利益。这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对学生进行“行为反应”的训练,是他们产生了“条件反射”,顺从即安全,反叛即受惩。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并且由于二战结束后人口剧增,社会分层日趋明显,下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都迫切地希望能进入更高阶层的社会。人的行为是社会化了的行为,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要发奋学习,进入顶尖大学学习的观念,但这种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无差别的,每个学生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对这种环境作出种种反应,这也就是个性化的体现。
高升学率却死气沉沉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传统填鸭式教育使学生们像一群渴望自由而又被关起来的鸟一样,无比压抑(学生们在私下将学校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改成“嘲弄、恐怖、颓废、排泄”)。
四、查理
查理的气质属于典型的胆汁质。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①在基丁老师要求撕掉序言时,他第一个付诸行动;②尼尔提出重组死亡诗社时,第一个参与;③第一个挑衅学校)。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热情(①说服诺克斯参加诗社;②带女生参加诗会),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在知道卡梅伦背叛诗社后对他动手),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查理是电影几个主要学生中在一开始最叛逆性的一个(开学典礼听诺兰讲话时他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他也是其中最不压抑自我的一个,因为他出身极好,即使不上学也可以有很好的出路。而基丁老师的到来最大程度上激起了他的叛逆心理(写信给校方要求招收女生,当校长为此勃然大怒而召开全校会议时,席下的他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起接通的电话,表明这是“上帝的意思”,在学校,他们吃饭前都要进行祷告,以示对上帝的感谢和尊重,而这处查理是在讽刺这样一种传统)。
五、诺克斯
诺克斯是粘液质类型的人,也是内倾的人。他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如内心情感、思想,因此,在遇见克丽丝之后他勇敢执着追爱,展现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状态。诺克斯跨越了父亲与切特的世交之情在他求爱之路上劈下的鸿沟,即便是遭到克丽丝男朋友取命的恐吓,他也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用真挚的爱情同世俗的约定抗衡。这与基丁老师与他们所说的“顺从的危险”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诺克斯找寻到了自己的诗,他写诗给克丽丝,这是他诗意的生活的开始,是他找寻生活意义的开端。
六、托德
托德是抑郁质类型以及内倾类型的人。他腼腆、内向,偏好小范围的社会活动,一对一,或者是小群体的,避免成为注意的中心(尼尔重组死亡诗社,托德既想参加又不敢参加,最终被尼尔说服,但仍然放不开);追求完美(在写基丁老师布置的诗歌作业时,他反复修改,最终却说自己没写);优柔寡断(①他讨厌父母送自己的生日礼物,却只敢默默接受,却不知如何处理,最终在尼尔的鼓励下,实现了文具盒的“无人驾驶式飞行”,颠覆了父母对自己如兄长般的期望;②在尼尔表达了自己对戏剧表演的喜爱和要伪造父母信件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提到尼尔父亲,这反映了他对父母态度十分在意。我认为他的身份和角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观众,是观众心理的体现),但正是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却在基丁老师即将离开之际第一个站了出来,说出了学校以及父母对自己以及其他学生的胁迫,并站上那一方禁锢了自己思想的书桌,大声呐喊:“O Captain!My Captain!”,这一刻,他已不同往日,或者说在“船长”出现的那一刻起,他获得了新生;他也十分压抑(从他在基丁的引导下即兴作出的诗歌可以看出他对所谓“真理”的厌恶)。
在得知尼尔死亡的消息后,托德于茫茫雪地中呕吐(痛苦、愤懑到产生了生理反应)、狂奔、怒吼。那银装素裹的一切,美好却又悲怆,令他想起了尼尔的纯净与赤诚,这样一个充满热情、内心善良的青年,鼓励他释放自己,却用残忍的手段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七、基丁老师
基丁老师的教育理论中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基丁他同样出身威尔顿,但他没有因为这样一种死板的教育体制和压抑的教育环境而成为一个“无聊”的大人,相反,他深知这些对学生的残害,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威尔顿,成为了学生们的“船长”。
在受到基丁老师的教育之前,青年们始终保持着矛盾的姿态。他们遵从学校的规定、遵从社会的权威,和同学聚在一起时又肆意发泄。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同一性出现了很大问题,埃里克森认为,对一个青年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种挑战。正因为自我同一性形成困难,所以许多青少年很难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而偏向角色混乱一端,以至形成了消极的人格特点。在受到基丁老师的感染之后,他们决定去山洞一探究竟,他们在深夜逃出封闭的校园,仿佛回到了纯真贪玩的孩提时代。他们在山洞中诗兴勃发,击鼓高喊,唱着“我看见刚果河从黑土地蜿蜒流过”,用原始人在原始土地上的姿态呐喊狂欢。他们回到了无意识的婴儿时代,回到了原始社会里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而当真正领悟基丁老师的思想之后,他们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实现了由无意识到意识的过度,他们“自我”的行为逐渐向“超我”的理想状态靠拢。也正是这样,他们内心的压抑得到了释放,对于学生这一角色的认同感得到了提升。他们开始更多的独立思考,明白了自由意志以及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还有顺从的危险。
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的(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基丁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仔细观察学生,努力了解他们各自的差异以及需求还有闪光点(鼓励托德作诗;鼓励尼尔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他的表演作出极大肯定),这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同时,基丁了解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方面,他会用具体经验(排队走路;踢足球等)来支持学生们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另一方面,基丁重点关注到了学生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并依据此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活在当下”)
八、尼尔
尼尔出身中产家庭,他所肩负的“责任”要远重于其他学生,上一刻还在于同学们谈笑风生,下一刻却因父亲的到来收敛笑意,站直身体,可见他对父亲是畏惧的;在面临父亲对自己课外活动的否定时,他试图挣扎却止于服从。儿童时期的经历可能对人产生终生的影响,尼尔自幼便受到父亲专制的教育,对父亲的服从以及对父亲专制的认知已经内化成其超我的一部分(内射)。
尼尔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个时期的青年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因此,尼尔他开始对父亲的专制教育以及自己对父亲的顺从产生质疑(还收到基丁老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青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因此,他开始更多的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发现了自己对戏剧表演的喜爱,他渴望成为演员。而这时,他的理想自我(成为演员,站在戏剧舞台上展示自己)和现实自我(未来已被父亲安排,服从于父亲的权威)产生了极大矛盾,他一方面通过表演获得了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无法摆脱父亲的掌控而否定自我。他具有高度的意志坚强性(对表演的坚持)和行动的自觉性,但他却也在自欺欺人,不敢向父亲诉说,选择了逃避,幻想父亲会同意自己去演出(婴儿时期他可能产生了对父母不信任的态度,延伸至今,甚至延伸带了基丁的身上)。尼尔已经经历了形式运算阶段,他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①重组死亡诗社;②伪造父亲签名信件;③自杀)。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但显而易见,威尔顿的多数教师以及尼尔的父母一直试图控制尼尔,代替他作出决定。另外,由于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和压抑的学校环境,尼尔更倾向于参加同伴群体,更多接受同伴的影响(一起去山洞开展诗会;自己的表演得到了同伴的肯定,从而进一步获得自我肯定)。
尼尔之死成因:
1.社会自我(与社会本位论相联系)与心理自我(与个人本位论相联系)的矛盾冲突;
2.尼尔父母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尼尔送入顶尖大学学习并成为医生)和尼尔尊重的需要(自己做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演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3.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情绪易波动、焦虑、忧郁;憧憬未来并富于幻想等,尼尔都具有)与尼尔气质类型(胆汁质: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的交合。
最终,尼尔选择用一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放置花环在窗前,打开窗户,脱掉衣服:隐喻带着自己热爱的戏剧表演,摆脱种种负累,飞向天空,获得彻底的自由)。在他的那场表演中,他的最后一段台词或许也是他的内心独白,是他在请求父亲的“宽恕”。尼尔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父亲带给他的阴影,就如他生前表演的那部戏剧的名字一样——《仲夏夜之梦》,他做了一场美妙的梦,再也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