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认识: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塑造人的工程,传递爱的事业。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受制于高考的影响,学校教育功利性的片面追求智育,把考试、升学、分数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标尺,忽视或降低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功能。升学与分数固然重要,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综合发展,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分的养分。人无德不立,学校教育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包括师德建设和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师德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受教育的质量。我倡导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标准是:教师是否受学生喜欢。做一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要有爱心和童心。学生的自学能力、听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会成为制约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觉得德育工作做好了,智育工作也就差不了。首都体育学院,王振民教授说“让体育在孩子们心中更美好,让体育在孩子们未来的生活中更有用”。但我们的学校往往为了体育达标而达标,达标过后体育课就嘎然而止了,学生怨声载道。我认为国家规定的课程需要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就应该按规律办事,课程表就是规律,不随意变更、删减课程就是遵守了规律。体育也有美育的功效,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如足球、篮球的配合美,跑步的运动美、力量美,体操的形体美。我们一定要把体育与贪玩区分开来,更不能把体育当做对学生的惩罚手段,如罚跑、罚站。中国音协副主席王立平说“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给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这里的“文化生活习惯”当然也包括各种学习的习惯。我们学生的音乐、美术课程得不到保障,虽有实际困难,如缺专业教师和设施场地,但都有解决的办法,网络课程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德育培养孩子的求善习惯,智育培养孩子的求知习惯,体育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美育培养孩子的审美品质,劳育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在孩子的求知过程中,离不开对知识的完美追求,离不开精神追求的人格之美,离不开坚强的学习毅力,离不开强健的体魄,离不开不耻下问的谦卑心态,离不开合作交流的同伴互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者有机统一,相互补充,均衡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创新,其核心是师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创新精神,面对一个个性鲜明的学生,我们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固定的模式教育他们,“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形成独特的个性。个性的形成、个性教育只能在民主教育的大环境下去培养。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教师追求的是精神和神圣。教育是有品质的,品质教育的三大元素:品质学生、品位教师、品牌学校,品质教育的打造离不开读书学习,我认为读书就是备课,读书就是工作,读书就是教育,我是这样定义教育的:教育就是爱学习的校长和爱学习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校长不读书只要求教师读书是务虚的,教师不读书只要求学生读书是不现实的。王栋生老师说“只要肯读书,啥事儿都好办”,“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思维品质,要让学生出色,老师必须出色,校长必须出色。唯有学习之人,方能成为出色之一,方可成为站直了的人。做好校长有人说中心校校长很尴尬,不能直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很多想法是不能通过学校达成的,“引领发展”是校长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十分准确,适合于所有校长,包括中心校校长。我认识的有作为的中心校长有两类,其一是“工其事”,这类校长善于做事,时时事事都能身先士卒,以上率下,深入基层,务实肯干,大家会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这种做法确实能够感动大家,教会大家认真做事,但更多的只是交给了做事的方法,当然身体力行是很辛苦的。其二是“明其道”这类校长善于学习,通过引领学习,使人在学习中感悟、明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学校发展的魂是校长的办学思想、理念,我认为思想、理念就是“道”,在学习中去悟“道”、得“道”,应该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教育就是读书学习,读书学习就是教育之“道”,这种做法可以教化人,解决思想、认知问题,真正激发出内驱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这两类做法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各有千秋,如果二者能够相互借鉴形成互补,在理论指导下有效实践,效果会更好。我想中心校校长都应该争做优秀的校长,有理论支撑,有实践检验,争做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用教育家的胸怀和胆识去引领学校发展,一个优秀的中心校校长定能影响、引领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一点一滴见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心校校长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刘文玉校长说“引领发展”是校长的职业定位,这个定位极其科学、准确。曾经有一位年长的校长告诫我“校长是不好当的”,我也确有体会,尤其是农村的校长太难了,我认为校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做好人。首先要管好自己,“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某种程度上就是指校长的影响力,一位爱学习、勤于思考、务实肯干的校长,肯定会感染全体师生,如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反之亦然。校长还要有领导力,包括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德育领导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力等诸多方面,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校长应该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做好人和读好书就显得十分重要。李镇西老师在和学生的首次见面会上,送给每位学生一封亲笔信和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亲笔信向学生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爱心与教育》又向学生展示了他的学识魅力,不由使学生对李老师产生敬佩之情。其次,校长要用好人,管理工作的最佳境界是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校长应该是“用才”高手,让智者尽其谋,能者显其才,贤者彰其德。二是做好事。做为校长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我要干什么?任民教授说“只有靠文化站起来的教育才能充满力量”,我认为“如何打造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头等大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学校文化建设才是学校发展之道。学校文化的“魂”是校长的办学思想、理念,其核心是“爱”,前提是“尊重”。四维管理我认为学校管理应该有四个维度,即制度管理、人文关爱、目标定位和文化熏陶。制度管理是单位常用的,也是最基础的管理维度,它主要是针对人的行为约束而言,是管理规范的基础保障。关于制度管理,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制度的制定、制度的使用、制度的质量。我认为制度制定必须是全体师生参与、认可的民主决议,切忌凭校长的主观而定。在制度的落实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平等原则,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制度显示出人情味,使其柔性化,不能教条主义。学校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不能刻意追求制度的全覆盖,制度在精而不在多,在实而不在虚,比如说签到制度,大家都是从早晨到下午方才离校,必须要求下午上班签到,这种制度就显得那么画蛇添足了,所以说活用制度、简约管理,应该是校长予以研究的课题。人文关爱也就是通俗讲的管人、管心,也是活用制度的具体表现。教育的创造性劳动本身就确定的学校管理应该高度关注对人的管理,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一个时刻把师生利益,师生成长发展挂在心头的校长,他的人文管理肯定差不了,也必定受师生的爱戴,学校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也必然是和谐的。人文管理讲的是关心、关爱、关注,不是把制度人情化、对立化,更不能丢下制度“哥长弟短”,这种爱必须做到对人的尊重层面上,这既是人文管理的出发点也是人文管理的核心问题。有校长在多年的管理中,总结出这样一句通俗的话:校长要把教师当人看,教师就会当牛干,校长要把教师当牛看,教师就不干。话糙理不糙,校长是怎样对待教师的,学校便是怎样的!目标定位通俗的讲就是管方向,是指学校发展的方向性大目标,校长应根据实际情况,突出自身优势,构建属于自身教育教学和管理特色的奋斗目标,科学认真地把一个适合本校发展的方向性目标确定下来,之后就是让全体师生都明确这一目标,并通过具体的途径,坚持做来实现目标。文化熏陶是高于其他三种模式的管理形式,它具有一种力量叫做“张力”,因为这种张力的作用,其他三种管理才可以形成有机整体,形成管理构架。文化可能看不到、摸不着,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东西,这种东西彰显着教育和管理的功能,无形中又显得那么有型,大家的心思都和学校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个人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和谐共振,学校文化才能形神合一,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育人功效,学校发展才有内涵,才有品质。学校文化要有“名师”文化。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要办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教育,教师是学校第一生产力,没有名师的学校不可能成为名校。作为校长很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带好队伍,尤其是教师队伍,我们讲人文关怀,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个物质层面一个精神层面,只有时刻把教师的精神追求、业务素养挂在心上,使教师神起来学起来,学校才能活起来。学校文化要有“学习”文化。领导就是领导学习,以上率下,做好自我,我认为校长要具备两种魅力,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人格,人格是立身之本,学习是发展之本,诸如魏书生等教育大家、俞敏洪等成功人士,无不体现出了这两种魅力。李镇西老师在和学生的初次见面会上,送给每个学生一封亲笔信,情真意切,温暖至深,一下子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学生为李老师的人格而信服,他同时又送给每位学生一本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学生为他的学识而折服,这样的教育效果必定会是最大化的。我一直认为读书就是工作,读书就是备课,什么是教育?爱学习的校长和爱学习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一块读书学习,这就是教育!学校文化要“个性”文化。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我们面对的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独一无二,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教育才有希望。教育要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做到“因人施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人成才成功,当下我们“唯分是上”的评价太功利了,以分数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太不科学,太片面,这种认识必须根除,否则学生将永无个性,教育也只能越走越远。学校文化要有“法治”文化。校长必须具备依法治校的意识,依法治校是校长的必备素质,校长应该学法、懂法、守法,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出符合学校实情的规章制度,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制度的制定、执行要体现出民主的管理思想。当然制度要体现出人文情怀,使制度具有活性,又不失制度的威严,使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校长要有追求文化发展的思想,一所学校的文化根基才是决定需要发展质量的关键,学校文化的魂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其核心是爱,前提是尊重。好教育是写在孩子脸上的,好校长是写在老师脸上的。教学管理1、关于预习所谓预习,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自学行为,这种自学更高效。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如果预习过了,上课分个神就不要紧了,有了预期就有了学的自觉性,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他的思维常能走在他人前面。预习和翻转课堂差不多,预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课下预习、课前预习、家中预习,把学习前置,课堂上就可以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惑,展示交流预习的收获,包括会的和不会的,这样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就是要有要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疑惑。2、关于课堂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他对课堂的思考和准备往往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有的是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的沟通,包括心理、行为、语言、情感等众多方面的交流,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沟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孩子看到你是他们期待的、喜欢的样子。最好的课堂是始终有生命与情感,有时就要敢于停课不讲,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下一节课就要有学生的某项活动,这节课你再讲个不停,会有学生倾听吗!教室是锁不住孩子的心的!孩子最喜欢懂他们的老师,既然没有效果,不如放飞学生,和孩子畅谈一番,共同准备下一节活动课的到来。有些课我们不能例行公事,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我们同学聚会每次都邀请当年教我们政治的李老师参加,为什么会是李老师呢?记得当年李老师最愿意和学生交流,也是最理解学生最懂我们的。他可以为了更好的让我们准备一场足球比赛,放我们的课,他没有任何架子,没有任何看不起农村孩子,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老师们能不能做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因为我们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勇气和耐心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说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说话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等待,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万不可批评,指责会彻底关死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心门。课堂上老师都应该为学生举手发言的勇气、自信去点赞,甚至可以忽略回答问题的对与错。课堂上除了知识学习,还有思维、思考、思想的培养,培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当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就不能再讲了,得想办法让孩子回到课堂上来,适当的适时的离开教学,让学生放松一下,会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不能要求整节课学生都认真听讲,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分神,包括教师与成人。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累,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受到压力,课堂教学最好不要紧张,老师不能有太强的进度意识,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只顾自己去讲解,丢掉学生的学,也不要为了赶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应当有学生的声音,甚至有争辩和质疑,我们不断启发学生的交流意识,不能否定任何一名学生的发言,因为只需要他们开口,即便他们的回答错误,也会对其他同学的思维有所启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评价一个人阅读能力,表达智慧,实际上是在评价他的思维能力,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没有自由的想法就不可能有创造精神。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只要学会思考,课堂就有效果,老师一定要学会等待,充分的尊重学生,不论学生回答的对与错,老师一定要用赏识的心态来鼓励学生,必须鼓励并尊重学生的思考。课堂上能有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必须让学生兴奋起来,也必然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这需要教师不仅精心备课,更需要广博的知识。课堂提问是不是一定都要解决呢?是不是一定都要让学生找出答案呢,未必!有些问题只是用来启发思考,不需要或者根本没有答案,它的提出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寻找可能的途径或者保持对问题的关注,持续的思考并探究。了解学生是教师的教育职责,如何了解学生,则是对教师智慧的检验,如果不研究学生的状态,学生疏远教师,他们也会疏远知识与文明,教师的教育将没有什么价值。学生不会自学,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是好,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学生的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其实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的态度,比如说教师一旦不布置作业,学生便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曾有人说胡适像个感叹号,善于激励青年,鲁迅像个大问号,善于逼着青年去思考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喜欢人,而应该让学生喜欢你教的学科,对学科热爱才有价值。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中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即使换了学生不熟悉的老师,学生仍然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一门课换了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降了下来,后一位老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艺术等,而前一位老师也应该反思,有没有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你的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稳定的,你还没有教会学生学科思想。课堂教学10个不宜忽视的细节1.开篇不宜淡如水:上课之初,设计一段好的导语,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为学生学好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指名不宜在问前:“XXX,请你回答一个问题。”老师一指名,一位学生站了起来;随后,才见老师提出问题。是提问在前好,还是指名在前好,颇有一番考究的必要。提问在前,老师此时的短暂期待,也就是常说的“空白”,正是学生思考之时。还有利于启发全班学生开动脑筋。尽管最后答问的只是一个学生,但它却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确保全班学生处于积极思索的状态。指名在前,那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3.不宜每次都“你来”。教师指名学生发言,每次都说“你来”是不适宜的,应当变换一下说法。比如“请你回答”、“你说说看”、“你来告诉大家”、“这个问题你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倘若整堂课都说“你来”,暴露的是教师语汇的贫乏,而学生听之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是确定无疑的。另外,它还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学生除了向课本学习书面语言之外,理所当然地还要向老师学习口头语言。老师讲话,语汇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的口头语言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长进。4.“太好”不宜再找碴。黑板上出现的是两行生字词,一个学生读过之后,教师立即称赞道:“太好了!”这位学生当即高高兴兴地坐下。“太好了”的评价用语不是可以随便用的,当一个学生的答案确实见解独特,所说无懈可击,才有资格受到这样的赞扬。然而,现在教师对该生大加称赞之后,又让其他学生找出其不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试问:刚才那位学生到底读得如何,如果有错就不能赞之“太好了”;如果没错,那就用不着再来找碴。二者只能居其一,怎能同时存在呢?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作出评价,就要考虑评价用语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时以表扬为主是对的,但必须以恰如其分为前提。否则,不当的赞扬对学生学习和进步是有害无益的。5.不能乱点“鸳鸯谱”。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所讲的内容一定要正确、准确、合乎科学,不能讲错、讲歪,否则将误人子弟,贻害无穷。6.配角不宜唱主角。现在的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的现象比较普遍。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实在令人高兴。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配乐朗读的文章,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所以教师不要动不动就使用配乐朗读,还是自己练好朗读基本功,当面读给学生听为好,适当时候搞点配乐朗读也可。应当以听教师范读为主,听课文录音为辅。7.不宜一口吞个饼。学生学习知识有阶段性,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运用。教材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编排的。刚开始接触某一知识点,就把有关内容全讲完,看似快了,其实慢了,违背了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必然会走向愿望的反面。8.“对口相声”不宜演。教师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学生身上,课堂上就会纪律松弛,其他学生听这种“对口相声”的就会寥寥无几,这必然要影响到教学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教者仍然处于讲台的位置,心中时刻装着全班学生,在认真听取一个学生发言的同时,目光要时不时地扫视全班,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老师此时此刻正在关心着自己,从而保证课堂纪律处于良好状态。9.改错不宜缺勇气。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教师也不可能万事精通,教学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是常事,本不足为怪。教师应放下架子,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立即纠正。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对此也是能够理解和谅解的。10.不宜充当裁判员。当发现学生的答案存在分歧的时候,应当让他们议论纷纷。这当然需要花费时间,但这是值得的。通过争论,学生明辨了是非,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力气用在刀刃上,不是很好吗?这些现象在课堂上的出现,足以说明,当教师的,在课堂上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十分注意,切莫掉以轻心。课堂教学无小事,教者事事应在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课堂上的每一环节,都要认真设计,想一想怎样做效果更好,怎样做便会影响教学质量,力争上好每一堂。3、关于课程什么是课程?课程是学校组织成员为学习者发展而创设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活动,教师所做的就是创设环境和开发活动,课程开发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人是课程,教师就是课程。教育的产品是课程,教师的价值在于开发课程,我们需要确立一个观念:我们不能直接塑造学生,而是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成长发展。当我们把学生看成“产品”时,我们是在用“工业”的眼光看待教育。当我们提供产品、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来生长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农业”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办学思想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故而我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课程文化。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课程的领导,首先是办学思想的引领,校长必须加强学习,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思考品质,提炼思想智慧。在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可以通过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三方面达成育人目标。做好了环境,搞好了活动也就开发了课程,所以也可以说育人主要是通过课程育人来完成的。4、关于作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最好能从反思教学行为开始,校长及管理者一定要花点心思去研究一下学生的作业,看看教师是如何布置作业的?作业的质怎样?量又怎样?听一听孩子们的声音,关注一下孩子们的写作业时间和休息时间,看看第二天学生的精神状态,我一向反对靠大量的作业来换取可怜的分数,课堂上没有效果,课后补作业只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加速学生的厌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能够想到其他学科作业量的多少,精细合理的布置自己学科的作业,学生会从这位教师那里学到关怀、尊重、理解、合理和效率,这样的老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生在回忆所受的教育时,所能记忆的一般不是知识,而往往是教师的理智与情感,是教师教会自己如何做,这样的教育才是学生需要的。教师的作业设计体现出业务素养,体现出对教学的基本认知,教师不能用过量作业掩盖业务能力的不足,也不能有“学科本位”意识,一切轻率的决定,都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写作业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低效,当学习失去兴趣而成为无限度的任务时,青少年对生命、对社会、对面临的一切,都有可能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写作不同于一般作业,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活动,通过作文,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的快乐忧伤,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说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尤为重要和慎重。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讲就是教师的心灵表现,学生渴望能够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当学生只看到一个“阅”字时,他们内心肯定是失落、失望的。5、关于听课听评课对初登讲台的老师来说,可能会有借鉴意义,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然仅靠听别人的课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关注教师的读书学习,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育观、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是自己教育观的渗透与反应,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说的“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悟,才能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教学是教育思想的真实反映。多读书,爱思考的教师比只会模仿的教师发展的好,听课听多了,习得一些技艺,不过能成为“匠”而已,多读多思,举一反三,学科教学“变小了”,“人站得高了”,境界就出来了。名师的课为什么那样设计?出于什么样的思考?课堂上遇到生成性问题如何解决,都是教师世界观教学观的自然反应,这些都是通过思考才能领悟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演艺厅,所有的人对课堂都要有敬重,保持课堂的平静,让学生安静的学习,尤其是听课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管是坐在后面听课,但在学生心中你也是教师,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的样子。听课,观察教师的教,更观察学生的学,不能妨碍学生,特别关注学生的状态和精神、情绪。6、关于评价合格的教师根本不会把课堂当作什么战场,当然也不屑于把课堂当作考场,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师生应该在课堂收获除知识外的更大快乐。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只有学科知识而学科思想,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有时我在想,我们一个劲的追求分数,一个劲的用分数来评价学校,考核教师,这样做的意义有多大,所谓的高分低能,我更愿意理解为“高分低能就是教育的严重失败”,我们的教育已经违背了民族的希望,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任何违反教学规律的评价方式都会伤害学生,从而造成学生更大的学习困难,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可以因人而异,可以用分层评价进行,对不同的学生评价点可以不一样,其目的就是想方法鼓励学生,让学生找到自信之源,不断提升学生的兴奋点。教育不能仅仅凭借爱心,更需要智慧,仅有对教育的热爱,未必能胜任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应当放低身段,以学生为师,教学相长。读书应该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这很重要,教师不阅读,教育没希望。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由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产生的。我在想一个人的价值,一所学校的价值,一个区域教育的价值,价值大小不在于地位,不在于处境,而在于视野和境界,在于坚持,在于格局,在追求!始终抱着创业者的心态,把工作当作事业干,价值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