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的日子(23)———舍得

昨日上午聿尔上了孙老师的书法课。课后孙老师邀请一年未谋面的好友吃饭。聿尔与其他几位孙老师的学生一起陪同。

孙老师与好友亲切叙旧,同时向好友介绍了包括聿尔在内的自己的学生。筵席上谈论书法的气氛令人愉悦,聿尔为自己结识新友增长见识而高兴。

饭后聿尔主动替孙老师结了聚餐的账。

现在与亲朋好友聚餐时,聿尔主动结账的次数越来越多,这是聿尔认识与践行“舍得”的进步。

“舍得”一词反映出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

中国人常常用“舍得”一词来形容一个人的慷慨大方,也用“舍己”来形容。

要真正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贯彻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一般人理解“舍得”一词,只是单方面指 “舍”出去,而忽略了“得”的事实,或者即使明白有舍才有得,也没有勇气“舍” ,因此往往不“舍得”,害怕越“舍”越少 ,最后得到的少得可怜。

其实当一个人“舍”时,他确实已经得到,或许得到了更多,因此古人才创造了“舍得”一词。 只因所得或无形或没有立即效应,人们才缺少认识,并且不愿意“舍”出去。

按佛教义理,“舍”即布施。有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论哪一种,布施得越多,则得到的就越多。舍什么则得什么。无畏布施让自己越来越勇敢,法布施让自己越来越有智慧,财布施让自己越来越富有。更可贵的是得到了人心。

布施与得的关系就是 “舍”与“得”的关系。

舍出坦诚则得到坦诚,舍出热情则得到热情,舍出金钱则得到金钱。“舍”让人得到与之相应的事物,得到最宝贵的人心。得到人心便能得到一切。得人心者连天下都有可能得到,更何况其它呢?

可见,只有“舍”才能“得”千真万确,“舍得”一词概括出一种事实真相。

舍出去越多便得到越多,能“舍己”者,方为大智慧者,还有何不能得呢?

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懂“舍得”的真正含义,只知“得”而不肯“舍”、不愿“舍”。到最后自己所得少之又少。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记住的恰恰是“舍”而不是“得”。当我们处处肯“舍”时,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无比精彩而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天命的日子(23)———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