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同是谁?昨天之前我也不记得。
许大同是我昨天第一次组织读书会的书友们看的电影《刮痧》里的男主角,由梁家辉饰演。第一次看《刮痧》是2001年,那时的梁家辉还很年轻,脸上的轮廓富有英气,举手投足都散发着成熟和迷人的气息,如同电影一开始许大同的样子。
哦,对了,介绍一下背景,许大同是一个在美国奋斗八年的中国人,《刮痧》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许大同一家在美国发生的故事展开的。
很多人觉得这一部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但是我却想聊聊主角许大同。
咋说呢?我大学时看这部电影时,只是觉得美国的制度太自以为是,梁家辉饰演的许大同好帅,为了看儿子办成圣诞老人好感动,而昨日和书友重温电影,却发现了新视觉下的许大同。
看看这个被团宠的中年男人,是如何从从演讲台走到到爬水管之路的。
01
许大同拥有一个可爱的妻子,讨人喜爱的孩子,为他着想的父亲。
他在庆功会上发表演讲,妻子儿子上司都和他有眼神接触,用现在的话说,相互的眼神在拉丝,充满爱意。
演讲结束,儿子丹尼斯和朋友兼上司的孩子打架,他不问事情原委,当即要求要求丹尼斯给朋友的儿子道歉,哪怕上司一再申明小孩子打架没关系,他依然坚持己见。看出来妻子简宁有异议,但也没有驳斥丈夫。
在遭到儿子沉默的拒绝后,许大同不由分说,给了孩子一巴掌。儿子当即委屈地钻进妈妈怀里,瘪嘴一句:他骂你是笨蛋。
回到家,儿子生气不理他,爷爷过来维护许大同的做法,告诉他,爸爸打他是因为爱他,儿子随后原谅了他。
好电影里的每一分钟都不该被浪费,后来当然清楚这里节是为了电影后面打官司的情节做铺垫,但也能粗浅地得到几个结论。
一是许大同的妻子善解人意,在外绝对照顾丈夫面子;二是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以父亲为傲,他因为维护爸爸才和别人打架的;三是许大同的父亲疼爱孙子,也疼爱孩子。
从这简单的几个细节,许大同一家之主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他自信、骄傲、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在异国他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和众多来到美国寻梦的同龄人比,许大同无疑是人生赢家。
但是细想一下,这份成就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妻子、儿子、父亲还有朋友的成全,甚至还有当时他所处的那个美国时代的文化的功劳。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该铭记这点,我们之所以有成就一定因为有人愿意成就我们,这样,我们才会更加谦逊和感恩。
02
许大同是个真孝子。
好几次妻子简宁在家客厅闻到公公抽烟的味道,脸色有变化,但是从未说出口。有一次儿子丹尼斯也在,她在开饭前打开了窗户,许大同立即表达了不满和不理解,直到简宁说儿子抽二手烟不好,他才沉默点头。
可见在父亲抽烟这件事上,妻子之前就多次做过抗争,但是无效。
在饭桌上,所有人都讲英语,父亲因为听不懂,显得有些困惑。许大同对妻子说,在家里所有人讲英语会让父亲不适应,妻子回答,丹尼斯如果英语不流利,来年的学校面试就过不了了。他沉默了。
这是故事正式开始之前,许大同的两次沉默。冲突的对象都是妻子,原因都是父亲,结束都是以妻子搬出儿子而“妥协”。他在妻子面前很维护父亲,但是又不得不因为儿子屈从,最后沉默以对,自己和妻子达成悄悄一致,父亲依然不明所以。
事情看似解决了,其实并没有解决。想想看,妻子不是不讲道理的人,父亲更不是顽固不化的老人,但他好似从未想过去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
可以想象,往后无数个日子,妻子还是会因为父亲在客厅抽烟而愠怒,父亲还是会因为一家人都讲英语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两边都很委屈,他在两边打掩护,硬生生把自己活成双面胶。
他对父亲孝顺,他也在乎孩子的成长,他自信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即照顾父亲的感受,又不影响孩子的成长。至于妻子,是一定会配合他的。
其实只要事情没有真正解决,就太容易变成一个随时别引爆的雷,就看爆发在哪个时刻。
很多人不理解后面的情节,许大同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人怎么会忘记法律,把儿子独自一人丢在家里,更加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顶替父亲说是自己刮痧,而且面对父亲的追问还一而再再而三地隐瞒真相。
有时候你会觉得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但是这里面有他的观念里的孝顺,有对家务事掌控的自信。相较于讲中美文化冲突,我更想要说的是,许大同是一个中国家庭出生的人,换句话说,这些才更可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文化的产物。
03
许大同遇事的几种处理方式。
前面聊过他和妻子发生冲突时会沉默,看似是屈服,其实是另一种他的平衡之法。我想,这样的沉默在他的概念里,是暂时就这样吧。这里我多少看出了有一些回避的意味。
后面再法庭上,他被激怒,挥拳打了对方律师,让事情更加恶化。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的人,太容易别人抓住把柄了。
因为好朋友上法庭作证,他认定好朋友不帮他,一气之下从好朋友公司辞掉了工作,还丢了一句中国话:道不同不相为谋。看似玩的有点高级,但这是他把自己的事情怪罪于他人了。
他在机场送父亲时,因为父亲几句感伤的话,把孩子偷出来,甚至想和父亲一起回国。所以,妻子怎么办呢?事情还解决不?用父亲的话说,即便今天走了,你一辈子还是一个在美国虐待儿童的逃犯。
我想他也是知道的,但是那一刻,他不想管了。
这里偷孩子和带着孩子被警车追赶的片段,看似有点帅酷,大有年轻时肆意妄为的挥洒感。看电影,甚至有人会觉得美国警察过于大惊小怪,甚至把电影里儿童监理局和警察看成坏人,但其他他们并没有针对中国人,更没有针对中国文化。
反而作为许大同的家人是有点胆战心惊的。他被禁足,法庭判定他永远不得在孩子周围出现,这意味着他和妻子必须一直分开了。
在看看他身边几个人的处理方式。
妻子一直维护他的面子,爱他,心疼他,虽然在律师面前同意为了孩子回家和他分局,转身还是告诉他不希望他一个人住。
父亲得知事情真相后,去找了许大同的律师朋友,用图画的方式告知对方刮痧的人是自己,表达自己是爱孙子的。甚至回国后,买关于刮痧的书和纪录片,期待通过这些权威说明刮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朋友从许大同父亲那里知道真相后,尽管许大同已经和他闹掰了,还是孤身一人前往中国,亲自体验刮痧,并带着“满身伤痕”找到儿童监护所负责人说明情况,同时去向法官争取接触许大同的禁止令。
儿童监护所负责人说,我们要维护的是弱小,不是许大同这个人,更不是中国人。
许大同,真是被团宠的幸运的大男孩呀。
04
许大同的父爱方式。
电影中最能体现父爱的感人画面有二个:一个是许大同偷偷把丹尼斯带出来,不顾后果和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个是最后许大同扮演圣诞老人爬水管见家人的场景。
通过前面的细节铺垫,许大同能干这样刺激冒险的事,确实已经不足为奇了,这个人突然成熟反而还有点不是他了。
这当然是电影为了渲染高潮情绪为观众创造的桥段,因此可以看到儿子在在后座看到警车追觉得兴奋无比,看到许大同在爬水管时下面有邻居为他担忧,为他鼓掌叫好。
但是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再看这样的桥段只有一种不安全感。这个随时可能情绪饱满的人在我看来更像一个不定时炸弹,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裂,这样随时也有可能被误伤。
如果没有朋友的中国之旅,可想而知,许大同要么从水管上掉下来摔死,有可能刚进家门就被警察抓住,甚至会怀疑他们夫妻二人假装分局,再次把孩子带走。
有句古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许大同的父亲做到了,他半年前为了儿子放弃国内悠闲的生活来到陌生的过度,他希望能为儿子的三口之家尽绵薄之力;事情发生后,他发现自己可能拖累了儿子一家,义无反顾回国了,还积极搜集刮痧相关官方认证。
许大同,还需要学习……
许大同,还是那个被簇拥到演讲台慷慨成词的他,也是这个半夜爬下水管的他,得意时挥斥方遒,失意时也依然还是个少年。
许大同,变了?又好似没有变。变的是出走的父亲,变的是更加乖巧的孩子,变的是心疼他的妻子,变的是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朋友。
如果改写结局,我似乎更愿意看到不是一个爬水管煽情的许大同,而是一个为自己积极争取和家人真正在一起证据的许大同。
【写在最后】
一直没有着重聊《刮痧》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中美文化差异,因为如果单仅关注这种差异是不够的,甚至会一种“我们不同”先入为主的思维,这样会造成更深的误解。误解,我们在异国再如何努力,都是异乡人,同样,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也容易有这样的“自卑感”。
从医生、护士、儿童监理局、美国朋友的行为都可以看出,所有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初衷,并且当有新的关于刮痧的证据出现时,大家是愿意接纳和了解的,因为这确实与案情的最后判决有关系。
所以,儿童监理局会说,我希望孩子6岁以后,不会再有虐待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也会说,这样孩子就没有父亲了。
不要仅仅停在夸张这份误解的义愤填膺上,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对这份差异的认知上。
和许大同一起多向父亲和美国朋友学习,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