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风骨

论文答辩时间将近,导师认为我的论文“对应童事例的理论分析可以再深入一些”。这个周末我本打算着手修改,但,看着文稿,脑袋空空。我决定让自己放松一下,看一会纪录片《先生》。这部纪录片播放于2012年,共十集,讲述民国时期那些被公认为“先生”的历史人物生平,一集一位。今天这一集的主人公是晏阳初先生。看纪录片之前,我对这位先生的了解,只限于研究生社会学教科书对他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那短短几行的介绍。看完这短短30分钟的一集,我惊讶地发现先生的思想理念正是我论文所要表达的核心!

晏阳初先生曾说,自己的有生之年都将献身为最贫苦的文盲服务,不为文人学士效力。这个理念源于他在一战爆发时去法国帮助驻法华工的经历。那个时期,他在法国办华工识字班的同时,还办了一份《驻法华工周报》。一天,他收到一位华工的信,信里说,怕他报纸卖得太便宜办不下去,决定捐出自己三年在战场上积蓄的365个法郎支持他。先生说:“这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然教育了我。”先生曾表示,自己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中国底层民众身上蕴含着无限潜力;二是自己这些知识分子的无知。基于这样的认识,先生在定县组织乡村建设活动时,就强调,这个活动不是自己这些知识分子到农村来救农民,而是来向农民学习,让农民自己发现知识的重要性,让农民自己产生意愿进行学习,并最终实现自救,成长为完善的人。

在这集的尾声,有一段先生晚年的影像资料。晚年的先生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他的乡村教育理念。视频中的他正在用英语为投身乡村改造事业的老师们讲课。他说:“什么是重新建立?在中文里的意思里是“改造”。“改”的意思是改变,“造”的意思是建设。当我看到一些人一味地喊着‘改变!改变!改变!’我们怎么才知道,什么是应该改变的,什么是不应该改变的。可能是他们的文化,可能是他们干活的方法。我们必须让他们感到荣耀,必须尊重他们,必须让这些发扬下去……平民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平民教育,不是我们一股脑儿跑到农村去,然后什么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我懂得很多。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懂!我们要进入他们基层的工厂,去找出什么是他们的长处、强项,把这些一直延续下去。同时找出他们的短处,在短时间帮他们解决,使之变成可以被忽略的点。”

我的论文观点是,要想慈善行为真正有效,做慈善的人必须是完全自愿的,不计回报的,和接受的人之间的互动必须是平等的,而接受的人必须是主动参与的。晏阳初先生一生致力推动的平民教育运动正是一种慈善行为,且在世界上都卓有成效。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但原因却有变化。一开始我是被先生的风骨所折服。随着纪录片对先生思想理念的介绍越发深入,我渐渐发现自己与先生的理念是如此有共鸣,于是,心情愈发激动。

缘分,就是如此妙不可言!我原本只是想放松一下,却有缘穿越时空认识先生,受其教诲!正如应童老师在书中所言:

它(生活)给你的总是超出你的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生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