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金庸武学渊源——射雕篇

总前言

提起中国当代的小说,武侠小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类型,可以说算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小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而新武侠较之旧派尤为深入人心。新武侠小说四大家金古温梁中,梁羽生太过古典刻板,温瑞安又太过任性新奇,论及作品影响之深,还是要数金庸古龙两位大家。两人相较,金庸更为传统细腻,古龙更为率性洒脱,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两个流派,也为后来者竞相模仿。

认识的人中,也有喜欢自己写小说的,交流中我常常以为,古龙易学难精,金庸却是难学易精。

古龙的易学,易在语言。语言风格上的简练抽象,往往用最简洁的词语、最单纯的意象去勾勒环境、刻画人物,开玩笑的说,在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抬眼随便看下床位,就可以模仿下古龙:“一排小砖房,几棵枝丫丫的枯树,已是仲春,明艳刺眼的阳光下,依然刮着冷风,女人,一个衣着暴露的漂亮女人,直勾勾盯着那一排砖房,样貌就像这阳光一样照人,表情却比这风更冷”,你看,是不是挺古龙的,但真要把这样的小说写好,除了要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动人心魄的故事外,还要有极高的境界,就像马致远的那阙《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境界,不是那种“他的心是冷的,他的刀是冷的,他的血是冷的”这种苍白无力所能比拟的,因此很难学成古龙的神髓,只能得其皮毛而异。

金庸的难学,难在内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除了笑傲江湖、侠客行等少数作品架空历史,大多数作品都架构在历史之上,既有时代背景,又有真实事件和人物原型,有些甚至直接是历史名人,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秀的讲故事的能力,同时需要具备相当高的史学素养,与此同时,三教九流、医卜星象,花鸟鱼虫,琴棋书画可谓包罗万象,各个方面所涉猎的内容均是造诣不凡,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金庸的小说能形成专门的金学,让不少学者去研究去出书。不像现在的一些网络流行作家,未必看过疑龙经就敢写盗墓,不曾读过位业图就敢写玄幻,实录都没翻过就敢写穿越。所以想学金庸这样写的内容详实丰富,是需要深厚和广博的文化底蕴的,这非常难,但一旦具备了这样的素质,那写起小说来就是厚积薄发。

金庸小说可研究的方面非常多,就像是一部武侠界的《红楼梦》,中医家看到了胡青牛的“带脉论”,园艺家看到了段誉口中的茶花,美食家垂涎于黄蓉的“玉笛谁家听落梅”,音律家憧憬于一曲笑傲江湖……就连棋圣聂卫平都曾和金庸一起研究过珍珑棋局,甚至前几年曾听闻周晓文导演与浙江省某位地方领导还依据古谱《发阳论》共同设计出了一个可以讲通的现实版珍珑棋局,由好多个倒脱靴等定式反复交叠链接而成,由此也可一窥金庸小说之魅力。

既然是武侠小说,那么不管怎么写,都不可能脱离武和侠。关于侠的精神,各有各的理解,关于武的风采,各有各的诠释。

在金庸笔下,侠,被赋予了社会、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对侠义精神最完美,也是最高的阐述。同时,在对武学的描述上,区别于传统的公案侠义小说中类似飞剑、法宝等的描写,既去除了神秘元素,同时有吸收了细致的手法,将大侠们的武术描写的既具体,又颇具想象,能做到这一点,还是得归功于金庸先生广博的见闻,因为很多小说里神奇的武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都能找到影子甚至原型,在这篇文章中,仅就我所知,尽我所能,搜集整理一些这样的资料,也算是对武侠文化的一个致敬。

射雕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两部香港的电视剧风靡中国大陆,巧合的是,这两部剧都与武侠有关,一部是根据历史史实并参考《侠义英雄传》改编的《大侠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唱出了华夏民族魂,另一部就是金庸原著香港无线拍摄的《射雕英雄传》,黄日华翁美玲完美诠释了侠骨柔情。在那个黑白电视机都是奢侈品的年代,用万人空巷来形容这部剧的热度毫不为过,一到播放的时间,一家人,甚至几家人围坐在一台电视机旁,目不转睛的观看,火热程度丝毫不下于“宇宙香烟”和“我的中国心”。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和各种文化带来的冲击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角度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就在那几年,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飞跃性的成绩,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李宁三金两银成就体操王子的神话,女排精神的延续传承,都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同时,根据十三棍僧救唐王传说改编的电影《少林寺》,不仅成就了李连杰,也给中国武术带来了春天。虽然那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类似张宏堡一类的“大师”,但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也是从那一时期开始的,《精武》、《中华武术》、《武林》等一大批优秀的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街小巷的书报摊,成为销量可比肩《大众电影》的流行杂志。这股武术热、气功热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内心特有的武侠情结,就如同后来许巍创作的《曾经的你》,“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是每个人心中的憧憬。

抛开所有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就《射雕》本身的而言,是最能体现金庸先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的作品,不之一,郭黄的形象,也成为最经典的侠客侠女的代表。因此作为本系列的第一篇,就先从射雕中的武功出发,去寻找武侠世界中神奇武功的渊源。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看过的书较少,因此在讨论中将不涉及连载版和新编版,仅以三联版做参考对象,如有疏误,敬请指正。

九阴真经

射雕英雄传可以从两条线去看,一是庙堂,一是江湖。庙堂是宋金元的争锋,江湖就

是武林人士华山论剑争夺九阴真经。在金庸小说中,九阴真经为徽宗重臣黄裳,历史上确实有黄裳这个人,根据《道教源流考》,宋徽宗政和年间,曾下诏广寻天下道教遗书,敕令道士元妙宗、王道坚进行编选校订,交由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黄裳负责镂板刻印,终成万寿道藏,较之真宗、仁宗年间张君房辑录的《大宋天宫宝藏》内容更为丰富,后于靖康之难中佚失。小说中黄裳因平定明教之乱而与武林人士结仇,才有后来的九阴真经。历史上北宋的明教之乱,其实指的就是方腊起义,方腊所信仰的,就是波斯拜火教,但平定方腊之乱,又要从《水浒传》甚至《宋江等三十六人赞》说起了,这里还是说回黄裳,黄裳确实平定过一次叛乱,但这个黄裳另有其人,是宋孝宗年间的一位武将,武举出身,镇守长庆,史书载曾领兵“大破夷酋”。但此二人经历都不能说明九阴真经武功的由来。

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九阴真经最重要的是总纲,包含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等很多道教修炼的方法,让人不由得不把眼光放在道教史上去审视,从而有两个人的身影便走进了视野,其中一位,就是清代的内丹学大师黄裳,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也是他的字——黄元吉。黄元吉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有很多传说,抛开这些神秘的传说不提,其所著《乐育堂语录》,集众家丹经之长,又破众家丹经之密,平实真切,直泄天机,为后世养生家、气功家、内丹家、道教人士及仙学人士所极力推崇,例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孚琛教授对其理论就非常重视。结丹、聚气、炼形等道家内丹修炼方法,均是修炼上乘气功的方法,气功,或者称内功,又是武侠小说中最重要的武功,没有气功或内功的人,是不能称之为高手的,即便是令狐冲学会了独孤九剑,也是在学成吸星大法并吸收了黑白子的内力之后,才成为了能够真正参与实战的高手,在这之前,更多的都只是比试。

除了黄元吉,另一个人物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但限于建国以后你懂的的原因,只有传奇没有传说,他就是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仙学创始人、被道教界誉为“当代太上老君”的陈撄宁。陈师与小说中的黄裳最相似的一点是,黄裳在镂版万寿道藏时,一字一句读下去,悟出了无上神功,创出了九阴真经上篇,而陈师通过阅读正统道藏,悟出了仙学修炼方法,融会贯通了东西南北各派丹法奥妙,他的《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完全可以看做是《九阴真经》的练功总纲。

金庸先生熟知历史,想必对这些人物故事都非常了解,小说中的黄裳,正是集合了这些人物的特点而塑造出来的一代宗师,而九阴真经,则是以道教内丹术为基础创造出来的绝世武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话金庸武学渊源——射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