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段时间反复阅读《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本书,甚至把已经报班的课程学习放在一边,这本书值得我再次细读,认真的领会,印证,我甚至认为这本书将帮助我打开故事写作之门,并通过破局点。
书里这样说,故事从内在开始创作的,只有写出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才能够打动别人,于是,在创作故事之前,先要提高认识,清楚的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是写好故事的前提。这些年,我虽然很想写故事,但是,对故事认识不多,更没有让故事从心里长出来,这也许是我失败的原因。
直到现在,我仍旧没有能把这本书看完,书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太强,前面的部分没有理解透,后面的部分,就难以阅读下去,唯有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消化了,把该做的练习都做到了,后面的知识才能流淌进脑海中,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阅读。
我认为,这是一本能从根本上改善故事写作能力的书,能理解,会运用,我有很大的几率能找到故事写作的破局点。
我曾经把书中的知识和阅读过的作品连接起来,发现两者之间竟然有那么多的契合之处,我就萌生了对这些知识进行印证的想法,也许这样做,能进一步加深我的认识,让我能顺利的读完这本书,在我的心里,我更期望借助这种印证,我能找到一些创作的规律,早日写出自己的故事。
有了这种印证的想法,我马上想到了最近阅读的《暗黑者》,这部小说很精彩,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我用很快的时间通读了一遍,隐约感受到书中的很多人物和情节是对《故事写作大师班》的印证,于是,我就想借助后者的理论,对前者进行分析。
每天从《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本书中提炼出一个知识点,然后进行思考,挖空心思进行印证,把《暗黑者》的内容尽可能的联系上去,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方式很笨,也很耗时,不过,这总比我一直在犹豫,在低水平重复强。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也许是三五年,我都想继续这样印证下去,在认知提高的基础上,逐步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故事系统,期望早日能写出一篇好看的故事。
今天,我就开始打开书的第一章第一节,“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在这一节中,书中所主要讨论的是故事的元素,说的人,听的人,以及说出来的故事。我首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元素——“说的人”,思考对故事创作者有什么要求。
作者是故事的创作者,就是那个说故事的人,好故事由他而生。
一
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要能够把故事说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并让这些故事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完整性是对作者的第一个要求,不能只说一半,起因、经过、启示等等都要说清楚,让读者读完之后,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暗黑者》分为四部,前三部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都围绕一个叫文成宇的人展开,我认为,第一部可以称之为出师,第二部为探秘,第三部为灭亡。
在第一部中,文成宇已经长大了,并开始了作案,在开篇他杀害一个警察,一个极富责任感的警察——郑郝明,借此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警察发现了消失了十八年死亡通知单,有人要对一个叫韩少虹的女人进行惩处,原因就是韩少虹用车撞死了一个小贩,却躲过了法律的制裁。
在警察的眼皮底下行凶,这是一种挑衅,在双方的斗智过程中,十八年前的爆炸案浮现出来了,警察内部的误杀案出现了,黑社会老大的罪恶出现了,这些隐瞒了的罪恶得到了惩罚。
在这个过程中,文成宇独自行动的能力得到了他老师的认可,老师在毫无遗憾之中亲自对一个上位的小三郭美然进行惩处,在爆炸声中将很多秘密重新拉入迷雾之中,老师死了,文成宇也就出师了。
第二部的探秘围绕文成宇的身世展开。文成宇的父亲死于一场绑架案,从警方的记录来看,场面已经得到了控制,然而,身上有炸药的文红兵还是被当场击毙了,资料上说是狙击手的失误,文成宇不想放过那个失误者,然而,随着进一步的深入,最大的嫌疑者竟然是他的老师,当年的实习警察袁志邦,这其中一定掩藏了某种秘密。
只有找到对手想做的事,才能抓住对手,警方顺着这个思路,一路和文成宇赛跑,也顺便查清楚了抢劫案,碎尸案,找到了知道真相的警界传奇丁科,最终弄清楚了文成宇的身世。
揭开了文成宇的身世之谜,第二部也就结束了,警方也把文成宇抓入监狱之中。
第三部为灭亡,文成宇这种忽视法律存在的行为,虽说有其正义性,但一定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在他化名杜明强,窃听了警方办案的机密之后,被判了刑,但是,这不是对他最终的惩罚。
对文成宇的惩罚分为两种,一是肉体的毁灭,二是精神上的救赎。
文成宇死于郑郝明的女儿郑佳之手,这个盲眼女孩是他情感的港湾,同时,他在临死之前重新定义了法律和正义的关系,认识到只有公众认可的惩罚才是对罪恶最正义的惩处,精神上得到了救赎,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于是,他走向了灭亡。
三部小说都是一个整体,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用自己方式惩处社会罪恶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结束了生命。这其中又嵌套了很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面貌,也都非常精彩。
一个故事要有完整性,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故事结束,帷幕落下,人物离场。
二
故事要制造紧张感。
故事创作者要挑选、联结和构建一系列紧迫的时刻,也就是说故事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述,是对生活的浓缩,只选一些必要的,肯定会发生的,并且能吸引人注意的情节。
《暗黑者》从一开始就给读者制造紧张。
一个叫郑郝明的警察出现在网吧,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很多上网者的图片,后来,他又带着这些照片去找了一个叫黄少平的怪人,这些行为背后都牵涉了十八年前的爆炸案,郑郝明是当年的办案警察之一,责任心驱使他继续查下去,只要有一点眉目,就要把当年的案子弄过水落石出。
然而,郑郝明却遇害了,现场却出现了一个外地的刑警队长罗飞,矛盾和冲突就这样展开了。
十八年前的案子得到了解密,专案组成立了。警方的精英力量发现了数码相机里的线索,马上采取行动,却找到了一张消失了十八年的死亡通知单,挑衅激怒了警方,警方决定采取严密的安防措施,在罪犯行动的时候,将其绳之以法,没有想到,受郑郝明案的影响,对凶手的特征有了误判,抓捕失败。
事后追查的过程中,收获了大量的信息,有很多警方还没有抓捕归案的嫌疑人,都被这个暗黑者进行了惩处,这是赤裸裸的挑战警方,要抓住罪犯的责任感,被激发的怒气,将紧张气氛推向了高潮,然而,警方再一次失败,特警队长被害,矛盾继续升级。
然而,在这些冲突之中,有一个冷静的人,这就是主角罗飞,他发现了端倪,并按照自己的推理进行调查,弄清楚那个叫黄少平的幸存者竟然是自己的好友袁志邦,这一切隐藏着袁志邦的巨大秘密,他要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履行警察的天职。
袁志邦有一个最大的惩治对象,黑社会老大郑骅,这是他当初成为暗黑者的主要原因,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袁志邦隐藏身份的爆炸案出现纰漏,郑骅早就该受到惩罚了。
郑骅还是被杀了,刑警队长韩灏掩藏的罪行被充分利用,他先杀了特警队长熊原,接着又误杀了郑骅。
在第二部中,围绕文成宇从警方的档案中心提取档案开始,双方继续开始斗智斗勇的赛跑,罗飞上位,两个对手战成了平手。
第三部中,文成宇被投进监狱,因为他的行动中也留下一小点瑕疵,被机智的罗飞抓住,在监狱里,要面对黑社会的追杀,文成宇无疑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怎样化解,又是一系列精彩的打斗。
小说中的这些场景都是上一场引出下一场,挑衅必然引来愤怒,罪恶必然带来惩罚,行凶必然带来追捕,这些就构成了一个故事的主线,主线上穿插的是一件件案件,案件各有不同,毫不重复,却又都从属于故事的主线。
只有选择精彩的情节,让读者看了上段,想看下段,甚至到了废寝忘食,不看不快的地步,这才算得上好故事。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要巧妙的设置谜团,选取这些紧迫时刻,让读者忍不住偷瞄一眼,然后被紧紧的吸引住,随后,跟着作者一起进行解密。
这也是很多公号故事文所采取的写法,开篇就抛出一个冲突,或者跳楼,或者困扰,或者突发事件,总之,这是一个难题,还和读者有些似曾相识,忍不住不看。接着,就开始对这个难题进行化解,化解中出现了点意外,化解失败,失败中又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接着进行调整,重新努力化解,直到难题解决。
在整个故事的阅读当中,让读者都有这种紧张感,直到文章结束,紧张感才消除。
三
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故事创作者要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越清晰,越具体,就能在故事中更好的展现出来,从而赋予故事生命,也给予读者同样的感受。
就《暗黑者》这部小说而言,我猜测体验是这样产生的,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罪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对于当事人而言,会感到委屈,愤懑,甚至会期望有一种超常的力量出来,为我们主持正义,作者感受到这种情绪存在,进行体验而写成小说。
小说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犯了罪,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个撞死小贩的韩少虹,警方无法证实她是有意冲撞,而不是挂错了档,所以不能施行更高的惩罚。那个逼死原配的小三郭美然,法律也能无法对她进行惩罚。还有身居高位的薛大林,隐瞒和黑恶势力的勾结,不惜害了实习警员白霏霏,以及为了自身利益掩藏误杀同僚的韩灏。
特别是造成文红兵被枪杀的那个陈天谯,身为负债人,有钱挥霍,却不愿意还债,债主文红兵等着这笔钱去救妻子的命,无奈之下,只能铤而走险,带着炸药进行逼债,最后,落入陈天谯的圈套,被警察枪杀。遇到这种事情,会让人感到气愤,却又拿这些人无法。
我也曾经遇到这样的人,借钱不还,还叫嚷道,就是没有钱,就是不还,大不了,去法院告,他去坐牢。如果去找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就是,当初借钱是自愿的,现在对方拿不出来,也只能到法院起诉,到了法院,也只能执行负债人名下的财产,法院也最多将其列入失信人名单。
小说中的这种体验,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并且创作者有深刻的体会。
在第二部中,陈天谯骗人们养殖白蜗牛,答应高价回收,前几波的人都因此获利,养殖人越来越多,都到他这里购买白蜗牛幼虫,购买金额到达三百多万的时候,他就宣布公司破产,要对其进行追究的时候,却这个公司是用另一个人的名字注册的,资金早就通过各种方式转移了。陈天谯逍遥法外,警方没有理由对他进行追捕。
这样的骗局,在我们小城也发生过,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海狸鼠就是类似的欺诈,现如今,仍旧有一些推销保健品的不法商贩,以购买商品后退费的方式吸引了很多老年人购买其高价产品,等到购物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就玩消失,造成很多人经济受损。
这就是一种源自生活的生命体验,作者将其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并设想出一个惩治这些法外之罪的角色,为无力保全自己利益的人伸张正义。
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侠客,劫贫济富,惩恶扬善,还想到外国的罗宾汉等等,原来作者的这种生命体验竟然可以和人类的共同体验联系到了一起。有了这种广度和深度,这种体验就有了写的价值。
作者的体验出自于一种愤懑,却不至于这一种感情,在第二部中,有一章“论菊”,点出了这种情形的原因,植物都喜欢得到更多的阳光,这符合万物进化的规律,然而,这种贪婪会打破和谐,会损害其他植株享受阳光的权利。
比如说,那株长偏了的菊花,虽然它成长已经对旁边的一株菊花造成了伤害,但是,菊花本身就对光有追逐的本性,也许因为存在的环境,导致它必须长偏,不长偏就意味着失去阳光,没有了生长的机会,对其长偏可以理解,可以同情,但是不可饶恕,毕竟这株菊花已经影响到了其他菊花的生存。
这就是警界传奇丁科提出“因果”的观念,他破案无数,见多了罪恶,认为罪恶背后有深层的原因,弄清楚这些原因,让他看到罪恶并非那么不可饶恕。
深究罪犯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还借助丁科之口提出了“宿命”这个词语。菊花长偏,抛开表层的土壤,就看到其种子搅在了一起,从种子发芽,就已经注定这株菊花要长偏,要通过侵占别人的空间得到发展和生存。
小说中的袁志邦就是这样一株长偏了的菊花,他是警校的优秀毕业生,对警察事业充满了热情,仇视世间的罪恶,有成为警界标杆的潜质,正式因为这样,他得以在实习时,就得到丁科的青睐,选定为接班人,并参与绑架案的处理,但是,在目睹陈天谯借钱无罪的丑态之后,危急时刻,枪杀了文红兵,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后来得知身为局长的薛大林竟然和私吞毒资的郑玉龙勾结,害死了前女友白霏霏,而现有的法律体系却无法对他们这些行为进行惩处,于是,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声张正义,这令他走上了暗黑者之路。
对袁志邦的变化,丁科心如明镜。绑架案中,丁科已经查到文成宇母亲有了财产的变化,爆炸案中,丁科也已经知道两分钟的时差,然而,对罪恶有“因果”的理解,对罪犯有“宿命”的同情,丁科不忍心把他寄予希望的袁志邦送进监狱,看到被炸成废人的爱徒,丁科有意让案件成为一个悬案。
对于罪恶的产生,丁科主张弄清楚源头,菊花没有光,可以增加一面镜子,让所有的植物都能均匀的享受阳光,菊花的根搅在一起,可以在播种的时候,保留有效的间距。从一开始就对罪恶加以防范,只有把罪恶扼杀在源头,才能真正的制止罪恶。
这种观念,让我想到了教材上提到的共产主义社会,财富充裕,人人自由劳动,按需分配,无需掠夺,也就不存在贪婪,更没有奸淫欺诈,罪恶自然消失。
作者把他的这种体验进行放大,进行扩展,让读者在小说中经历一番挣扎和感悟,从而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心怀慈悲之心,拥有佛的情怀,是看透世事的一种通达,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境界。小说有了这种情怀,也就有了生命力。回顾整部小说,都是在这种情怀的统摄下,由各个案件组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些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灵魂,指引着情节的选择,决定了角色的走向。
要成为一个作者,这种生命的体验不得不更加的深刻和彻底,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的作品以灵魂,让角色活起来,从而打动读者。
写到这里,我私下认为,这种体验是小说具有独特性的方式之一,人和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理解上,同样,作品和作品的差别,也应该体现在对这种感受的不同体验上,要成为作者,就要沉入生活,拥有独特的体验和品味。
对于作者的要求,我提炼出的就是这三点,完整性,紧张感,有独到的体验,也许我的理解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