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师深入学习《行路难》

跟老师读书,越读越感觉老师知识实在是太丰富了。今天听到老师说到李白的《行路难》,又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对它理解更深入了。学完就禁不住要总结一下。

《行路难》,本来是一首乐府诗,所以李白的行路难,是拟乐府,乐府古题。行路难,本身是说人生之路如此艰难,而李白的这首诗可以解释李白的诗仙是如何炼成的(戏言),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天下文章一大抄。这首诗全是典故,全是前人之作。

前面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个基本上是抄自鲍照的《拟行路难》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两句中,“黄河”,这是河流的阻隔意象,“高山”也是阻隔意象,所以黄河和高山就是水路和陆路的阻隔,实际上是象征着理想不能实现的阻隔。“欲渡黄河冰塞川”,意思是我在河的此岸是我的现实,然后我要坐船过河到河的彼岸,那是我理想的对岸,所以我从此岸到彼岸,那就要借助工具,这个工具可能是功名利禄、别人的推荐、机会等等,但是这里“欲渡黄河冰塞川”,我过不去。水路走不通走山路,“将登太行雪满山”,“登山”也是追求理想的一个象征,山脚是我现实的起点,然后通过攀爬通过努力到达山顶,是我理想的实现。所以杜甫的《望岳》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会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山,也是理想实现的一个象征和比拟。登山和登楼不一样,登山是一个理想的攀爬,登楼是一个愁的意象。但是这里有不同的地方,李白说我走不通啊,我水路不行,我山路也不行,我理想不能实现,我很痛苦。

接下来突然又来了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垂钓碧溪上”很典型,是姜太公吕尚的典故,“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伊尹的典故。姜太公到了八九十岁还在钓鱼,他钓的不是鱼,是愿者上勾;“忽复乘舟梦日边”是说伊尹,当时第二天要去见成汤,他前一天晚上就做梦梦见他坐了一艘船,飞过了日月的旁边。日月,特别是日,在古诗里头,古文化里头,他是君主的象征。这两句意思是什么呢?前面说我那么难,那么难,那么艰难,即使有美酒佳肴,但是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剑”是个意象,凡是名剑名刀弯钩,这些全部都是意象,是理想和才华的象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宝剑,实际上就是寒窗苦读,最后是亮剑,所以这些宝剑宝刀是诗人的一种才情,理想意象的一个体现。宝刀宝剑,他的目的是要上阵杀敌,但是李白也好,辛弃疾好阿,李贺也好,那都是拔出剑来之后无处可去,所以“拔剑四顾心茫然”,就是我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所以很痛苦,水路走不通,陆路也走不通,但是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没关系,人生的际遇是说不准说不好的,你看当年这个姜太公到他80多岁了,还能遇到周文王呢;伊尹,一个奴隶身份出身的厨子,那么低贱的一个职业还能得到成汤的赏识,最后成相,我李白怕什么呀,要才有才要钱有钱,所以没关系,我一定可以。

但是怎么可以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路很多,但是我现在却无路可走,天地如此广大,却没有我丝毫的容身之地,很痛苦。但是什么叫李白?什么叫诗仙?就是他往往在最下来的时候,突然之间结尾,那一句他都是往上扬的一个积极昂扬的曲调,那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即沧海”。这两句又是典故。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刘宋的宗悫的典故。宗悫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那就是天地一片广大,任我遨游,终究会有那个时候,我直挂云帆济沧海。“济沧海”就是救济天下苍生。我终究会象姜太公辅佐周王,伊尹辅佐商汤这两个名臣得遇贤君的故事那样,有机会救济天下苍生。

再说这首诗的情感曲线。这首诗的情感曲线是上下波动的。李白的所有诗,他的情感曲线非常复杂,尤其是像这些歌行和古乐府的长篇,他每一句和下一句之间的情感的曲线都是上下波动的,比如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两句,开口很高,把人带进一个特别丰盛的盛宴里头,然后歌舞升平音丝竹乐,结果这很高开的一个节奏之后第二句就来了一个转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高开到低走。为什么拔剑四顾心茫然?因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继续往下沉、往下跌,因为我理想实现不了,因为我无路可走。然后感觉跌到低谷的时候,他突然之间一个转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有个转折上去了,人生的机遇说不准,说不好,人家姜太公80多岁了,还能钓到周文王成为开国辅相,伊尹呢身为一个奴隶的低贱的厨师的身份竟然还能成为开国之相,所以他的情感就上去了。他很开心,想到了姜太公伊尹的典故,觉得自己很有希望,结果下来两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呀,我有希望,可是我现实的路途却如此的艰难,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那么多条路,怎么现在我竟然无一路可走,天地之大,无我容身之地,所以很痛苦,又掉到低谷了,掉到低谷之后,然后是最后两句,这就是李白的特色,李白神异的、神采飞扬的飘逸性的特点,豪气万丈的情怀,叫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又上去了。

以这首诗为例,以后在遇到李白的诗的时候,就可以仔细地观察他每一句的这种起伏错落、抑扬顿挫的这种情感曲线。基本上李白的长篇的乐府和歌行全部都有这个特点。

第三,李白为什么是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实际上李白的雄心壮志完全透过典故全部都点露出来。他为什么不典其他人?因为姜尚姜太公、伊尹它们分别是什么身份呢?他们是开国之臣开国之相,他不是一般的宰相,不是其他盛世时候的一般朝代的宰相,姜太公辅佐了周文王、周武王开了周朝一代,伊尹辅佐了商汤开启了商朝一代,这是什么功绩?所以李白和杜甫这种,大致就像杜甫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他的最大的愿望是为帝师为人君师,而李白心心念念的是想成为像姜太公伊尹这种一国的开国之先、开国之相的辅功之臣,这不是一般的宰相。所以他的雄心壮志全部透过这个典故隐约地体现出来了。

最后说说古诗词为什么用典故?用典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这首诗《行路难》而言,他用了很多典故,化用了前人的语典和事典,其中,我们说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化用了南朝刘宋鲍照的语典,所谓语典就是语言的典故,就是这些说的话,以前诗词文里头的语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化用的是古人的故事,事情的典故。古人的故事、古人的语言谓之典故。李白不是随便选了某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他选的是开国之臣,所以就知道他跟杜甫一样,都想成为留名青史的一代功臣。

老师讲的这些,总感觉记录下来才放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老师深入学习《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