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学习吗?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看起来大家的学习生活已经都步入了正轨,每天在校园里都能看到认真学习的同学的身影。最近接到的一个咨询,让我不得不再次反思,看上去很勤奋的你,真的会学习吗?

珠珠是商务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她带来的是一个关于跨专业考研的议题,她想从新闻、法律和文学这三个方向中选一个。

我很好奇她为什么想要跨专业考研,为什么选定这三个方向?珠珠的答案让我略感意外,跨专业的原因是她对英语专业不感兴趣,选定这三个方向是因为不用考数学。

更意外的是,珠珠不喜欢英语专业,却喜欢在外贸公司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再经过抽丝剥茧的仔细询问,我发现珠珠所谓的“不喜欢专业”的真正原因,不是缺乏兴趣,而是能力不足。

“我一直都学不好,记性也不好,记得又慢,听力也不好……”听着珠珠的倾诉,她一直着力描述的是学习的效果,那么,方法呢?

01 知识的层次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它是分层次的(如图所示)。


处在最底层的叫信息知识,它是最基础的,也就是我们从外界直接摄取回来的那部分信息,包括在学校里直接得来的知识,老师讲的、笔记上写的、背诵记住的。很多人对知识的认知只停留在信息知识这个层面,比如珠珠,比如假期里我在师活二楼看到的那些“勤奋刻苦”的考研生们,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捧着一本书,用站着、坐着、蹲着、走着的各种姿势,对书里的某段话翻来覆去地背诵。

往上第二层叫加工知识,也就是将外界摄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获得的知识,比如你看到书上写的一句话,你没有选择简单背过,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在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再创造之后,加工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再往上第三层是体系知识,要获取这个会更难,前提是要在某个领域有足够多的加工知识,并有将他们整合起来的能力,形成一个系统、一种理论,而且,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强关联的,不是碎片化的简单堆积。

最高层次的就是智慧了。也许我们不会认为智慧是知识,因为它已经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反应。智慧是由大量的体系知识搭建起来的,只有自下而上自行搭建,而不能由他人传授。往往别人传授给你的,都是最底层的信息。而很多人,却常常把信息知识的拥有量当做知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比如知道某个生僻字怎么读,某个小国的国旗是什么样的,某个冷门单词是什么意思等,觉得这样的人特别有学问,我觉得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表现。

知识的这四个层次,自下而上的顺序也是由易到难的顺序。这四个层次对自己和对别人而言,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当我们接收到纯粹的信息知识时,可能体会不到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自我体悟进行内部创造,也就是开始上升到加工知识的层次上时,知识对于你来说才是完整的。但当你当你的结论或推理过程告诉别人时,不管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你的奇思妙想,对他人而言,这其实仍然是一个价值不大的底层信息。只有他利用自己的内生系统对你的结论进行判断,并进行了内部创造后,信息的价值对他而言才会得到提升。


02 增长知识的有效方法

阅读

阅读是获得信息知识的主要方式,且具有便捷性的特点。

阅读分为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系统阅读一般指的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哪怕有的尚未成书,但至少是“体系知识”;碎片化阅读则是某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是某个论点、某个观点,比如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各有优缺点,比如系统阅读的体系性更强,但需要大块时间;碎片化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灵活性,但往往阅读的深度不够,知识之间也缺乏相关性和连续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不断培养自己从碎片化知识中抽离有效知识的能力。

不断分享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首先,分享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而如果我有一个想法,你有一个想法,我们相互交换,各自却有了两个想法。这是我们对于分享的常用比喻。哪怕对方没有什么新见解,单单是一个人在分享的时候,也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依然是有好处的。

其次,分享可以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在分享之前,我们往往会特别主动的认真学习,我们常说用输出倒逼输入就是这个道理,分享的人数越多、场面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

最后,分享过后,有意识地将各类反馈进行收集、归类和整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而随着分享次数的增多,收集的问题的增多,会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提升学习的动力和持久力?我们下次再聊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会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