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

原创: 璎花  璎花盛开正当时 

读《至味在人间》有感

2012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便火了大江南北,据统计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七个人看过这部探讨中国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其中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美食背后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这也是陈晓卿执导的众多作品中脍炙人口的一部佳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2012中国娇子新锐榜推委会特别大奖时,陈晓卿说到:“我还是想感谢这部纪录片,我是一个吃货陈晓卿,这部片子给了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我之前做了20多年纪录片都没有这部片子给我的享受更多。”

一个吃货界最会拍片子的终于修成了成果,在最感兴趣的领域找到了自己施展拳脚的场地。其后这个吃货一发不可收拾,写微博发美食,上谈话节目《圆桌派》讲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之后又开美食谈话节目《风味实验室》,同时他的新书出版发行了——《至味在人间》,十多年来品味各地美食的感受记录。

本人作为一名对美食有研究,对文学有热爱的同道中人,怎能不拜读一番呢?想象着一个皮肤黝黑,说话慢条斯理的陈晓卿,为你讲述着他多年来吃过的各地美味,与家人朋友去追寻美味,尝遍一条街一个城市的快感,看着书都会让你不注的吞咽口水。于是我对自己说,白天不能看此书,会涨饭量的,还是晚上看吧!就当帮助消化,然后想象着美食幸福入睡。

从书中我了解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烹饪美食是生存智慧也是东方生活价值观的体现。单只是一道鱼香肉丝,走一百家川菜馆子那也是会有一百种味道,糖适量,盐少许的菜谱,上到厨艺大师下到市井小民的解读都是各不相同。人对于美食的适应也远远高于人们原本的想象,陈晓卿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体验、品尝、感受、记录世界各地的食物,他对故乡食物眷恋思念,也不妨碍去接受外界的一切味道,味觉的层次性和人的复杂性如此相同且难以琢磨。

“吃”是中国人永远在谈论的话题,经久不衰。陈晓卿的吃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和父母去旅游的目的不是去看什么美景,而是去国外品尝各种美食;携儿子走遍北京的大街道小胡同寻找美食,方法是选一条街,从街头挨着吃馆子吃到街尾;与三五知己好友聚会品尝美食,起名“老男人”的场子时常不受控制,准备的菜少了,来的人多了,准备的菜多了,来的人少了,其中故事读着读着便笑了。一个南方人尝遍了大江南北的面食,而且是无比热爱。看到书中这些情节无不让人动容。

想来他写的至味,确实是在人间!活到85岁的陆游是养生大家,他曾写到“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文豪大家苏东坡是一位有名的吃货,写出了《食猪肉》《豆粥》等诗作,东坡肉更是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圣人也得落在这一日三餐上,所以吃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没有了吃,便也没有了烟火气,没有了体验,没有了快乐,没有了生命的质感!

吃是人情,你来我往,相亲交友,结婚庆典,生日寿诞,孩子满月,考学谢师,做生意签合同,人生有哪件大事能离开这一顿饭的。有句话是“没有什么在中国是一顿饭搞不定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吃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是人情,是世故,是冷暖,是交情。有数据显示,吃饭人数的增加与饭量的增加正成比,所以,聚餐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中国百人盛宴那是常事,不足为奇。

吃是亲情,两个人一起做顿饭表达的是夫妻间的恩爱,父母为孩子做顿好吃的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给父母做顿饭表达了子女对老人的孝顺......让我想到了老妈做的南瓜盖被子,老爸做的海鲜,伯伯和姨妈联手打的搅团和鱼鱼,每次去吃都是两碗起步,小姨的红烧茄子,姨夫的干锅兔,还有外婆的酸汤面,对亲人的眷恋其中必定会有拿手菜的味道滋养其中。

吃是性情,爱吃的人爱生活,爱琢磨味道、调料、食材,记得我最多的一次请了同事朋友十七个人来家里吃饭,吃饱之后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还有一直吃到停不下来的,有说有笑,同吃一锅饭的友谊和感受无法言喻;请人吃顿饭,表达着人间的真情实感,生活也是生火,生了火做了饭,有了这烟火气才是生命的象征,燃烧着,传递着,幸福着......

吃是温情,经常请人吃饭的人性格豪爽宽厚易处,能吃到一块的人也更容易打交道些。吃是儿时的记忆,三岁之前的饮食习惯会伴随人们一生;吃是游玩时的回忆,美食和美景缺一不可,因为味蕾比视觉保存的时间更长久;吃是美好的瞬间,吃的是饭,但更重要的是和谁吃,思饭更思与谁共品之;爱美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因为食物有很强大的治愈力量。这世上,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至鲜之味,至美之味,至情之味,都在这美食中,在这烟火气息中,谁都离不开这一日三餐,有了烟火气,才有人间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