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讨论,即“潘晓讨论”。青年潘晓来信,问道:“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引起了无数共鸣和回声。
2020年青年节,某视频网站发布了名为《后浪》的视频,引发巨大争论。因整体代表性的缺乏,该视频及其所传递的价值观招致社会各方,特别是青年的群体的质疑与反思。
我于青年节当日完成《93年的我是“后浪”吗?不,我是前浪》一文,引发周围友朋的激烈讨论。被大号转载后,这一文章亦成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议题,引发公共讨论,成为观察社会结构变迁的镜像。
目前,我陆续收到来自不同成长环境与专业背景朋友的投稿,会在近期逐一编发。
我期待更多元视角、多元路径、多元方法的个体化反思与思考。期待看到这个稿件的你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并勇于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发送给我,共同记录这个大变局时代的青年心史。
我不想被《后浪》代表,但我更不想被知乎代表
文丨魔毯少女
B站代表了大多数年轻人吗?当然不是。B站所描述的世界,确实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也是一部分90后、00后实实在在能够实现的景象。
但无论价值观的是非,我更愿意从商业的角度对这部广告片进行肯定。有热度、有争论,也有人追捧,而且看架势是要成为方方之后的又一次全民论战了;你要非说他是在拍资本拍权力的马屁,他也确实拍的很好——40个亿美元的融资真不是人人都能拍来的。
所以我本来如果要写,我也是想以“你的每一个喜欢或者批判,其实都掉入了B站的陷阱”为标题的,但突然发现“在看”里一片吵吵嚷嚷,清一色地不想被《后浪》“代表”,不禁让我考虑是不是也要把“在看”关了。
我开始想象,如果知乎拍一部宣传片,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会去反对它吗?
上海少女VS县城少女——写给我的同学
我早已不上知乎,但知乎上说了些什么,我大概能够想象到。今天早上发现很多朋友在看一篇也是清华法学院的同学写的文章,大意是说她是一个县城少女,根本不是《后浪》中所描述的那样。
其实只要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都不会认为《后浪》代表了全部的90后、00后。有选择的权利,只是说从宏观上和总体上来说,年轻人确实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县城少女相比县城父母有更多选择权,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相比一线城市的父母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毫无问题啊。
标题起得很好,我还有点共鸣,所以点进去看了(点阅读原文可见该文)。但读到后面,我感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好像被推到了县城少女的对立面,这是我无法认同的。命运的每一份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命运的每一次坎坷,也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清华毕业之后,为了回老家(没错,就是上海),我接受了腰斩甚至也可以说是脚踝斩的工资,因为上海高端工作岗位远远少于北京,而上海本地户口在找工作方面毫无优势,不像北京有政策扶持。
我一个同学,不喜欢律所,在北京的某银行总部工作,含泪把他的户口从上海迁到北京,一旦迁出,如果想迁回上海只能走积分落户。昨天又碰到一个学妹,美国留学回来去了北京,“伏帝魔”群体一天天壮大,但北京离家远还要交房租也是事实。所以我之前也会羡慕那些光脚的人,无负担,拼命闯就行。
我在上海的亲戚朋友们,没错,家里是有几百甚至上千万的房产,不用买房但也要还房贷,不像我的同学刚毕业就能拿个上万的月薪,他们的房贷是他们工资的好几倍,他们的薪水,可能只有你的十分之一。你羡慕他们的过去,他们又何尝不羡慕着你的未来。
若真要羡慕,不如去羡慕台湾人香港人,在大陆刚刚开始卖商品房的时候就拥有足够的财富,轻轻松松买买买,积攒了大量财富。
先发优势总是存在的。但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有时候没有积累,也就没有包袱。
我是前浪还是后浪,我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因为这可能正是B站想要形成的论战和热度。我更不想去羡慕或者嫉妒家境好的人,因为我少想多做,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才会有更好的未来。为所受不公者争取应有的待遇,我双手赞成,但应在法治的框架下,不然,劫富济贫、绑架舆论的你们和你们所批判的“文革”,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意思的是,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我所受教育及因此形成的意识形态成长轨迹也是和这位“县城少女”恰恰相反的,温和右转为温和左。所以但凡有人劝我,你从小受到左派教育所以被洗脑了,我都觉得有点好笑,可能他不太了解我们高中的风气和我们本科的“近代史”教育吧。
起点不同客观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有,并且不少人奋斗的动力,不也是为了给他们的后代一个更好的起点。武亦殊的良好家境,也是她父母之前的努力得来的,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若是人人起点一致,那大家奋斗的动力在哪里呢?(当然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我也觉得很不好,但这也并不是在同龄人中刻意划分出阶级所能解决的呀)
人生本就是围城,而《后浪》也真的就是一部广告
没什么好羡慕的,也没什么好吐槽的;人生本就是围城,而《后浪》也真的就是一部广告。
为什么要和广告的价值观较真呢?因为你的朋友里面有人十分地认同,所以你反对的并不是广告本身,而是那些喜欢这部广告的人,和他们所拥有的地位、财产和价值观。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我索性也就挑明了,写这篇文章无非想吐槽一下这篇文章和这篇文章背后的想法——没有恶意,纯属吐槽。如感到情感受伤,可在后台领取纸巾。
我曾经因为转发了一篇怼方方的文章,和我一个家在武汉、家中有人得病的朋友闹了矛盾,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尽可能弥合这种矛盾和割裂。因为那时候我意识到,无论方方是对是错,这种割裂本身对中国的年轻人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但到今天,我却又觉得,这种割裂真的有种无法避免的趋势,因为总有些人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觉得自己受到了压迫,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国家对自己不好;更有甚者,制造焦虑,制造矛盾,创造热点,开启又一轮毫无建设性的政府政策大批判(不是说写这篇文章的同学,而是说以大象公会、六神磊磊和知乎这样的推手)。我不想被这样的文章“代表”,正如同我也不想被《后浪》代表。
我不是一个县城少女,我也确实不了解国家对县城的红利政策/倾斜政策是否有所趋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评论区有人会说后面几年考上清华越来越难了,毕竟我也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可以了解这些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何不食肉糜”,但如果有具体的个例事实或者统计数据,真的很欢迎你能告诉我。但如果只是一种抒情寄恨的话,我觉得这和贩卖中产焦虑真的没啥区别。
顺便提一下,我下方没有评论区是因为公众号开得太晚了,微信不给我这个功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后发劣势”呢?但我去抱怨这个,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是我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吐吐槽,文笔不完善之处请见谅啦~
其他后浪文章阅读:
「来信1」夜来风叶已鸣廊 | 后浪说
「来信2」一个「后浪」的来信 | 后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