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 生活能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前,我们那里没有电,人们日常用的照明和燃料等生活能源都是原始粗放的。

小时候,我用过煤油灯桐油亮。桐油亮就是用一个灯盏,里面倒入桐油,然后把灯草(山上产的一种植物)或者棉线放在灯盏里做灯芯,其灯芯慢慢燃烧用于照明。后来有了煤油,就是买的工厂出产的煤油灯照明。小时候晚上要看书做作业,都是在煤油灯下,有时候头发都会被烧焦,鼻孔里也是黑的。

大概是一九六三年,县里有了个小火电厂,逐步解决了城区居民晚上的照明。每天天黑了也就是七八点钟通电,晚上十一点或者零点就停电了,全城都是一片漆黑。后来修建了小水电站,城镇用电才逐步有了改善。

七十年代初以前,在我的记忆里,一般家庭煮饭都是柴火灶,燃料都是木柴。家家户户都是要么自己去附近的山上的灌木林里砍柴拾柴,要么就到街上的柴火市场买柴火。卖的柴火有的是二三米长的成捆成挑的,买回来了自己砍成小截子备用;有的是比较粗大的干枞树杉树劈成的小木柴块。小时候,十二三岁起,一到星期天我就经常与邻居小伙伴们结伴去离家几公里的山上砍拾柴火。差不多都是两三米长,一两根大指拇粗细的柴火,用藤子捆扎好了挑回家里。等着放干后再砍成一尺来长的柴火备用,煮饭的时候就用来烧火。那时候,每家都会有柴刀、斧子、火钳、吹火筒之类的家物事。

冬天烤火,以前都是在柴火市场买木炭。那时候农村有专门烧制木炭的窑子,他们每到冬季,就会把木炭烧制好了挑进城里面卖。家家都会有火盆、火箱,用于烧木炭烤火,孩子们上学都会提一个小火桶取暖。

到了七十年代,附近山上柴火越来越少,由于封山育林,禁止砍伐林木,城里面才逐步开始了用煤炭烧火煮饭。块煤又贵又少,一般都是用煤炭面面和上一点黄泥,做成煤炭粑粑放干了烧火。各家各户的灶也都经过了柴灶改煤灶的过程,实现了一次燃料的初步改进。县里的煤炭公司也逐步推出了煤球、蜂窝煤等机制产品,方便了大家的使用。星期天和下午放学后,许多小孩子都会去各个需要烧煤火锅炉的工厂,捡拾煤炭废渣里面未烧过的煤炭果,用于弥补燃料家用。后来煤灶改进,加入了小鼓风机吹火,用于燃烧加水调湿了的面面煤,每家每户的灶膛前都少不了火钳火钩火铲。

进入九十年代,石油液化气罐开始在县城推广,家家户户也可以使用清洁卫生的燃料了。到了新世纪,天然气公司进入本地市场,这一先进的能源燃料很快就被大家接受。到现在,城市里面每家每户都用上了清洁卫生方便的天燃气,再难见到柴火煤炭火炉灶。

新中国成立了七十年,在我们那偏远的山村深谷里,人们的观念与生活都跨越了若干世纪,也过上了高度文明的现代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记忆: 生活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