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妈非常着急地在微信里寻求帮助,她的诉求是“孩子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我应该要教育教育他”,只是她不知道如何教育儿子,所以发出求助的信号。
一看到微信,俺就乐了。这孩子多有意思啊,估计有些孩子也想那么做,但是要不没有那胆子,或者怕老师骂怕家长骂,或者没有那钱,或者即便有零花钱也不屑于花在这消费上。
宝妈说,这可如何是好啊,该咋教育啊,打又打不得,骂又没有效果,真是折煞我也!
在笑笑之余,俺也冷静思考了一下,决定回头与宝妈好好“咨询咨询”。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孩子花钱雇人扫地的这一行为符合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型:“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学术点儿说就是,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用大白话讲,就是本来在某件事情上小王做得不如你好,但是当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时,把这件事交给小王,其实对你和小王都是好事。这时,小王就拥有了在这件事情上的比较优势。
举个例子,小刘跑步特别快,按理说他去送快递肯定效率最高。但是,为什么小刘还愿意花钱请人送快递呢?就是因为他可以把送快递省下的时间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更划算。而没有小刘跑得快的人,也可以多赚一份快递费,双方都划算。为什么现在跑腿如此跑火,就是因为符合比较优势,双方都获益。
我们暂且不讨论孩子扫地是否扫得非常好,而是孩子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比较优势”,花钱雇同学扫地,自己把扫地的时间空出来,用于做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妈妈认为孩子缺乏责任感。打扫教室是每个孩子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妈妈认为,孩子这种做法不合适应当教育,这也无可厚非。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缺乏劳动价值观。从大的角度说是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从小一点的角度说是劳动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大到劳动价值观,还是小到劳动习惯,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一蹴而成的。这恐怕需要,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劳动习惯,同时家长也树立起这样的劳动的一个先锋模范的一个榜样。
回想起来,曾经有问过孩子类似的问题,你怎么会想到花钱雇人的?孩子说我妈妈就是花钱雇人打扫家里卫生的啊。
也有一些家长是只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家里的劳动任务是一概不让孩子参与的。那请问,在家里从来不需要劳动的孩子,到了学校、单位真是很难积极主动地去热爱所谓的劳动了!
或者我们换个结构化思维模型——NLP理解六层次来分析理解这一问题。
从行为层次来看——孩子不爱劳动——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从环境层次来看——学校家庭如何加强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
从能力层次来看——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
从信念价值观来看——信息时代孩子热爱劳动的价值意义何在?
从身份上来看——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怎样的劳动者?
从精神上看——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劳动精神?
宝妈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然后选择能切入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