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度不是凭空降临的恩赐,我们必须为彼此的悲观负责。”
01
前几天,一个在英国读研的学姐发来问候,想听听我跟现在的同学、室友相处得怎样。回复了一些“合得来”、“挺愉快”这样陈旧老掉的字眼,我合上电脑,入学来的琐碎记忆,却不禁在头脑中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
我与现在的同学究竟相处得怎样呢?
室友两个北方,一个南方,都喜欢早睡早起。大概我们都自觉到了养生的年纪,几乎人手一条瑜伽垫,偶尔放飞自我,正好也不必尴尬。研究生的生活忙碌且平淡,偶尔谈谈以前碰到的八卦,或者最近又读了哪本好书,日首日尾相见一笑,用“简单和谐”来形容,也并无不妥。
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不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偶尔情绪不好,也学会了整齐地装进收纳箱。
至于学院里的同学,我的宿舍离他们很远,几乎没有课堂以外的交流。有几个同学性格不温不火,感觉跟我挺搭调,约了几顿饭,仅此而已。当然,上课间难免会有交流,但除非感觉到来的时刻,不会轻易地吐露心声。
四年的打磨,让我如一颗磁铁般,有着越来越鲜明的两极。不再随意地融入人群,而是不由自主地滑向那些具有吸引我的特质的人们。每一次热情都有的放矢,不想也不肯花时间“对牛弹琴”。
我这才意识到,养成系人格,大学毕业就已经结束了。现在的我们,外表更容易亲近,内心却愈加执拗。每日周旋于工作、社交中,小心翼翼地、平和却骄傲地前进。
02
我不禁回想,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难以接受那些不同的三观的呢?
模模糊糊是在大三,那时候走出了失恋的阴影,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也有了一些主见,逐渐变得像人们口中说的那样:“翅膀硬了”。
我是一个在大学中改变特别多的人。敏感、怯懦,以前的我很容易被周围人的举动所左右。大学里,人来人往,充斥着各种喧哗,心反而一点点沉淀下来,拾回了久已隐藏的自信。
养成系人格的魅力就在于,它会不断像模型拼装那样,将自己身体里的某一部分拿出来洗刷、更新、重组,然后愈合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自己。
从进入一所陌生的大学,我们就开始进行精神上的洗牌。第一次与家乡千里之隔的人们,同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宿舍,饮食、起居、娱乐,各方面的习惯都要打乱重组。
本科时代,室友之间还是会一起上课吃饭,彼此间的命运以一种甩不脱的方式纠缠在一块。写作业、准备考试、熬夜作报告,生活的轨迹弯弯扭扭,虽各有荣辱,却最终总是汇于一处。不是谁的特质一定会影响谁,而是在你来我往中,共同生长为杂糅着对方气息的混合体。
大学里,父母不再是探索底线的拐杖,相反,我们仰仗陌生人的智慧更多。我们被逼迫着找到适应这个社会的solution,渐渐地学会辨识教条与准则,积累了一些自信,以为自己已经对世界的游戏规则足够了解。
我们不断追逐着“更好的自己”,日子就在浑然不觉中被走过,直到有一天,突然”啪”地弹出界面:
“养成结束,你已通关。”
大学毕业的我们,与更多的人交汇,但能真正动摇我们意志的人却在不断减少。我们经历了数不清的teamwork来学会沟通,却更少地因为沟通而改变想法。我们善于容忍彼此的差异,像弹力棉般伸缩自如,对差异的反思却不知不觉中戛然而止。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人生,从大学毕业就已经结束了,剩余的时光不过是固态的无限延续。
03
这样的境界是好还是坏呢?
当然,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这些都是非常个人的选择,足够的柔软和足够的坚硬,都能够让我们安度一生。没有理由因自身的特质而羞愧。
然而,不管我们多么享受个人的宁静,内心总会在一些无意的瞬间被撞开,那一刻,外部的硬壳戳破了,五颜六色的思维突然就如晨光般涌入进来。
没办法,这就是人,总是在群体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渴求陪伴。
最近的我,又重新听起Lana Del Rey,那种粘稠、有点消极,又带点懒洋洋的旋律,一点点将耳腔填满。
它将我又带回到十六岁的那个夏天,简单,懒散,每天10点半睡觉,写完作业就泡在杂志和小说中,将社交圈整个抽空。看似封闭,实际上却保留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那是个奇妙的年代,你可以尽情地与周遭的一切碰撞,却不必担心扯碎自身的标签。养成还在行进,你可以尽情地去融入,去融合。
如今,曾经的那些同学,很多都选择出国留学,像风中的树叶,零零散散地飘落在各个大陆。
我想,他们也是带有这样一种企盼的,希望在异域降落的自己,能够再像十六岁那样重新生长。与新的同学,住进新的宿舍,走进新的图书馆,翻开新的杂志。呼吸,生长,再呼吸。
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撑开它的肚量,将四散在角落里的萤火一点点收容。包容度不是凭空降临的恩赐,我们必须为彼此的悲观负责。
就好像现在,我写下这些文字,也是为了提醒自己给接受力做SPAR,令它保持足够的弹性,能承担起我观察的对象的迷人丰富。对,世界是丰富的,它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没理由过早地拒绝这其中的乐趣。
04
昨晚落定这些思绪,已经11点多了,室友们也陆陆续续回来。然而我并未像期望中的那样,比往常有更多的交谈。
不仅仅是因为感冒前喉咙的微痛,还因为文字本身带给我的满足已经充盈,不再需要额外的物质来弥补虚空。
“意识到”和“行动出”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轨迹。这就是为什么改变总是如此艰难,机制已经成熟,你无法就这样将一门早已掌握的技能轻易“擦除”。
不过,别担心,我们还拥有完整的自己。现实的复杂程度本身就向我们索求更多的耐心。要对未来抱有期待,沟壑总会被填满,山川也总会被抚平。道路是漫长的,但总归会抵达出口。
偶尔内心深处,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嘶鸣,提醒着我们,养成的游戏还远未结束。
这就足够了。
“去感受,去和世界融为一体。”
-End-
图片| 电影《双姝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