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致力于手机游戏成瘾研究的廖老思。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个正在读初二的14岁女孩,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我们把她称呼为小英(化名),根据小英妈妈介绍:“孩子最近沉迷于手机游戏、网络小说,不写作业,只要我们管她,她就用各种手段逼迫我们妥协让步,甚至以死相逼,极度痛恨家长,没日没夜的看小说,担心孩子的成绩一跌千丈,更担心她会离家岀走,自残。”,通过小英妈妈的求助信息,我们发现小英亟待改善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息颠倒,沉迷手机玩通宵。小英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沉迷于手机游戏的,为了帮助孩子摆脱手机瘾,父母曾经尝试过打骂、唠叨,抢砸手机,这其中,孩子也曾离家出走过,父母也尝试过完全把手机给他,但是这导致的后果是,孩子彻底沦陷于手机游戏中了——白天睡觉,晚上通宵玩手机,现在作业是一个字都不写。
2.痛恨父母,多次选择离家出走。根据小英妈妈所说:由于父母会经常对孩子唠叨说教,催促她写作业,导致小英现在非常痛恨父母,把父母当成内心痛苦的源头,用小英妈妈的原话说就是:“现在,孩子完全不听我们的了,作业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甚至开始以离家出走来威胁父母。,有一次孩子自己真的走出去了,然后迷路了,回不来,才打电话叫她爸爸去接,她爸爸很生气地说:‘下次再走,没有人会接她!’”
结果,到了年前期未考试,成绩出来后,孩子得知自己成绩退步了70多名,当时父母也没有责备她,但表现出了失望,然后妈妈跟她说:‘没有关系,后面可以赶回来’,没想到,妈妈话刚落音,孩子再次离家出走了,后来在街道上找到她时,孩子对着妈妈破口大骂说:“滚开!不要你们管,以后再也不想看到你们了!”
3.性格敏感、易怒、厌世自我不认同。有一次去小姨家,小英和表弟发生了一点争执,她又非常生气地跑了出去,然后她爸爸在后面追她,追到后孩子对着父母破口大骂:“你们不配当我的爸爸妈妈,我从来就没有家,我活着就是一个笑话,还不如干脆死了就解脱了”,然后大声地喊叫,怒吼,孩子歇斯底里,父母伤心欲绝!
由此可以我们看出,孩子的内心是极度敏感的(属于“低自尊”状态模式),而低自尊孩子最大的特点在于,对自己极不认同,且极度缺乏安全感,由于思维消极,情感脆弱,这样的孩子,总能从生活中寻找到自我伤害的依据,哪怕是蛛丝马迹,也足以让自己堕落到痛苦深渊而无法自拔,更严重的可能导致发展出厌世、自闭等病态心理。
4.起床困难,多叫几次会责骂父母。父母早上喊小英起床,经常喊两个多小时都喊不起来,有时候父母喊孩子起床的次数多了,也会很不耐烦地说:‘你一定要起来了!’这个时候,孩子会骂父母说:‘你们吵死了,烦不烦啊,不要你们管!’然后用被子盖住头接着睡,睡醒之后接着玩手机,黑白颠倒,作息紊乱。
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强调:
“想要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从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以及父母错误的管教上入手。”
在与小英妈妈深入交流以及沟通中,我们将小英父母对孩子的不当管教行为进行了梳理和罗列,并且针对性提出改善意见。
错误管教一:妈妈从小学一直管孩子作业,很严格
剖析
根据小英妈妈原话所说:“我从小学一直在管孩子作业,而且非常严格,几乎没有给孩子太多的休息、放松及娱乐的时间,感觉到孩子真的对学习彻底厌烦了。”,而在谈到小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的时候,孩子妈妈说,小英2-5岁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5岁后从老家接到广东这边上学,由于父母给她定了很多规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快点写作业!你作业写完了吗?”导致孩子从骨子里开始怨恨父母,孩子经常说“我喜欢老家,因为老家没有作业!”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英从内心并不依恋妈妈,反而依恋爷爷奶奶,换句话说,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严重缺乏影响力和教养的资本;
遗憾的是,小英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5岁时回到父母身边后,父母不但没有注重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以及良性的亲子沟通,反而着急于给孩子建立规矩,企图赶紧改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
并经常催促孩子写作业,促使孩子将大量烦躁以及痛苦情绪,与父母紧密关联起来,逐渐形成对父母的怨恨心理,以及发展出极度敏感、消极、自我不认同的病态心理,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梅尔兹所说:
“孩子对自我的评价方式(自我意象),主要取决于父母如何评价自己,当父母表达出对自己不满意的的时候,孩子也会便会发展出自我不认同的心理。”
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也曾说:
“而当孩子发自内心对自己不认同的时候,她便进入到了敏感多变、自我否定以及自我伤害等畸形情绪模式中,而无法自拔。”
这就解释了小英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为什么经常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甚至多次离家出走的原因,孩子的这些消极敏感行为,实际上都说明了孩子内心的痛苦与自卑,孩子离家出走的背后,藏着一颗极度缺乏安全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的心。
建议
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扪心自问一番——“我已经具备了管教孩子的内心资本吗?我们拥有对孩子的影响力吗?”,如果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这就意味着父母只能凭借大人的权威,对孩子进行强制性以及打压性的管教,这无疑就为孩子青春叛逆期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而提升教养孩子的资本以及父母影响力,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沟通,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够形成对自我的认同,才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案例中的小英恰恰是因为没有在稳定的亲子关系以及沟通中,学会正确的排解自己的情绪,以及找到自我认同的依据,才导致发展出对父母歇斯底里怒骂、吼叫的态度,才会以离家出走、厌世等极端的行为和思维,来寻求内心畸形的确定感与安全感。
结论:不得不说,与孩子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时刻注意储备父母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以及提升父母的影响力,我们才能够在教养孩子的旅途中,占得主动权!
错误管教二:妈妈看不到孩子优点,全是缺点
剖析
当问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时,小英妈妈难过地回答道:孩子对我没有依恋感,跟我从来不亲近,我也看不到她的优点,只看到她到处都是缺点——任性、骂人、扔东西、不写作业、沉迷手机、离家出走等;所以经常对孩子抱以责备、怒吼、不耐烦,打骂,哆嗦的态度,导致现在孩子根本就不信服我们,父母对她没有一点控制力和影响力;
另外,父母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正面的表扬,现在就算表扬肯定她的好,她也会觉得那是假的,父母是装出来的,压根就不认同她,所以,目前孩子很孤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同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把全部时间和精力寄托在虚拟世界中,寄托在手机游戏里……
建议
不得不说,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向孩子示范正向积极的思维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某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老师曾说:
“当父母老是盯着孩子的消极负面,经常对孩子进行批评吼叫的时候,实际上,恰恰向孩子示范了父母的消极视角与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维尔·梅尔兹也曾讲到:
“父母从来没有教孩子如何发脾气,如何挑剔别人,但是孩子统统学会了,这是因为父母让孩子体验到了什么,孩子便学会了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孩子以消极视角看待一切问题的时候,她就只能接收到父母身上的负能量,无法感知到父母身上的正能量。这也是为什么案例中,当小英妈妈开始表扬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并不买账,反而说妈妈很假很虚伪,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因为,此时,小英大脑的思维是负面消极的;
正如某知名教育专家所说:
“孩子是用父母所赋予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因此,当孩子的思维模式等是积极的时候,她看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反之,则是肮脏厌恶的。”
这就难怪小英会歇斯底里地对父母喊出那句撕心裂肺的话:“我从来就没有家,我活着就是一个笑话,还不如干脆死了就解脱了!”足以说明,如果父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孩子的消极思维模式,那么,想要改变以及影响孩子可谓比登天还难。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正向的思维呢?
一个听了我建议的妈妈,仅仅用了24天,便以初步建立的积极影响孩子思维的信心,她在给老师反馈成长进度的信中写道:
“最近孩子和我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明显提高,我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有效改变,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从正面开始思考,不像以前看到的都是负面消极的东西;而正是看问题从正面出发,幸福感比以前也提高了,孩子也变得更主动积极了。
以前父母跟他说话,他总是爱理不理的,回到家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玩手机;而现在,他会主动跟我们说一些事情,比如假期准备如何规划,和谁一起玩,喜欢听谁的歌等等,玩手机的时间也明显减少了,最近竟然主动提出想要去补课,回到家也能自觉完成作业,最近一次月考,全年级进步了48名,感谢老师们耐心辅导,感觉现在对改变孩子这件事,势在必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在其著作中写道: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形成。”
结论:父母看问题的视角,决定了孩子看问题的视角,如何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向孩子正确地示范父母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是每一个父母不得不专研的学问。
错误管教三:原生家庭关系不和谐,有争吵
剖析
根据小英妈妈介绍,她与爱人的交系正常,教养观念一致,同时也提到,爸爸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前在教育上没怎么参与;当问到家庭关系如何时,小英妈妈说:“孩子的爷爷在我们教育孩子时,会提出反对意见,而且会当着孩子的面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和孩子的爷爷有争吵;
另外,有一次因为和老公发生了一些争执,我扬言说要和孩子的爸爸离婚,孩子很着急,想找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是不希望我们离婚,但孩子跟别人及老师说家里经常吵架,其实吵得并不多,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这涉及到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环境关联效应”,也就是说,我们会将环境中的消极负面因素不自觉地和自己关联起来,而且会将其无限放大,进一步发展成自我否定和伤害。
比如,在工作上,和领导交接工作的时候,发现领导很生气,气急败坏,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很糟糕,怎么做啥事都做不好,而事情的真相可能是,领导今天早上出门之前跟老婆吵了一架;
同理,当父母与家里的老人发生争执,当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时,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孩子发展出自我否定以及自我伤害的情绪以及自尊模式,孩子会认为:“肯定是因为我的存在,才导致家人之间的不愉快,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无疑是小英多次选择离家出走,甚至产生厌世想法的真正原因。
建议
父母很有必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健康以及家庭和谐负起责任;换句话说,不能将内心的焦虑、不满、生气等负面情绪怪罪到老人或孩子身上。
就像有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有高血压,你能不能别再气妈妈了,这个家搞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因为你!”这对孩子以及家人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而这背后的元凶恰恰是父母焦虑不堪的消极情绪与思维;
结论:只有当父母把一切家庭不和谐的因素,都当做自我提升改变的契机,真正用心学习自我情绪的管理以及,积极正向思维的建立,把一切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谐,当初“为我所用”的进步阶梯,我们才能够在智慧教养的路上,扬帆远航,一路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