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卜居之风盛行,唐宋最为讲究,那些文豪是如何选择的?

古代卜居之风盛行,唐宋最为讲究,那些文豪是如何选择的?

文:枯木

卜居是个古老的话题,与占卜学、风水学密切相关,最早源自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后来逐渐被儒释道三教阐述解释,逐渐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唐宋时期达到隆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性和生活现象。

占卜也称为“玄学”,起源非常古老,远在夏商周以前就已经诞生,并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人们吃穿住行,不管做何事都会预先占卜,希望得到神灵指引,从而获得吉祥。而风水学则起源较晚,属于在占卜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弈学”,主要目的是趋利避害,选择适宜的居所(包括阴宅和阳宅)。

占卜学最初并不是用来占卜预测,而是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后来逐渐发展为预测人、事、物等过去、现在、未来的成败吉凶的玄学。而占卜学是一门极为庞杂的古代学问,内容包含广泛,最主要的有“易经”“术数”两大流脉。其中易经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龟甲占卜,现代所发掘出的甲骨文,即是占卜后对预测和结果的记录。

从现代甲骨文考古的证据和历史文献记载显示,古代卜居之风,自有人类历史记载开始便伴随其左右。如《尚书•洛诏》:“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唯洛食。”,记载了周人营建洛邑前占卜邑址的情况,大意为占卜洛邑时,甲壳裂纹食去墨迹,认为吉利,即建都洛邑,后就用“卜食”作择地建都的代称。《史记•周本纪》也有同样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周公再次占卜勘察,终于动工营建,将九鼎安放在城内。

周代天子建都城需要占卜,而民间宅居也要适当占卜选择,《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指出大司徒的职责之一,就是“相民宅”,运用“土宜法”,让人们的居所方便居住,物阜民丰,于是“卜居”便应运而生。

然而“卜居”一词,最早并不仅仅指选择宅院,而且还有人生道路等,比如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中有《卜居》一篇,记载屈原感叹世道混乱,不知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而占卜的太卜郑詹尹则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大意是依靠用心去做事,至于占卜是起不了作用的。

随着汉代道教盛行,人们崇尚自然,因而卜居大多选择风光佳美之地,《后汉书•列传•仲长统列传》记载仲长统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发议论道:“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卜居”一词逐渐变成了择地而定居。由于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住宅卜居的发展,使得人们也为去世后的丧葬选择佳地,因而逐渐形成风水学。

风水学是在占卜学的基础上,逐渐在魏晋时期形成,东晋时期方术士郭璞所著的《葬经》中,明确了风水概念,''气乘风则散,见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指出葬所必然选择''生气''旺盛,''藏锋聚气''之地,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才能产生''地灵人杰''的风水效应。所由于郭璞最早提出风水概念,后人尊之为风水鼻祖

魏晋到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诸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使得北方人口大量迁移南方,因而择地而居以谋求生活稳定,成了不少氏族家庭的首选,再加上当时崇尚玄学,于是卜居成风。如南朝(齐)萧子良有《行宅》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幼赏悦禽鱼,早性羡蓬艾。”

到了唐代,李氏王朝尊老子为先祖,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再加上安史之乱后,社会开始出现藩镇割据,一些仕宦文人,要么为了避开纷争,逃避战乱;要么崇尚自然,颐养天年,寻找风景神秀之地居住。比如李白移居安陆,杜甫逃难草堂,白居易安家香山,卜居成风,并且关于卜居的诗词也是非常之多,很多著名诗人都有作品传世,我们就来看看这几位文豪是如何卜居的。

杜甫有多首关于卜居的诗词,比如《赤甲》有:“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寄题江外草堂》有:“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修竹,卜居必林泉。”,说明卜居一定要选择有林泉之地。而另一首卜居诗词,更是表达了对新居清幽之所的喜爱之情。

《卜居》

【唐】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白居易属于大器晚成的诗人,前期兼济天下,后期独善其身,晚年卜居洛阳履道里,过起了十分舒适安逸的老年生活。由于仕宦原因,曾经多次卜居,比如有长安、蓝田、新昌、洛阳、香山等等,其关于卜居的诗词也很多,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心态,我们选其中的两首,看看白居易对卜居的看法。

《卜居》

【唐】白居易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却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这首卜居诗词,指出年轻时候在长安贫困无居所,没有立锥之地,如今只要有个居所,哪怕是在喧嚣的市区,狭小低矮的房子也就满足了。

《香山下卜居》

【唐】白居易

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

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

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

这首诗晚年卜居香山所作,大意是年老辞官隐退时要早做打算,最好是选择林深茂密幽静的山居,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诗仙李白一生命运多舛,然而性格浪漫豪爽,喜欢漫游山水,随遇而安,出生在西域,长在四川,安家于湖北,周游于各地,最后在安徽当涂盍然而逝。其关于卜居的诗词有一首《陈情赠友人》,其中有“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说明喜欢与道德高人为邻,共谈风月,看得出李白选择人而不是地点。

到了宋代,依然延续唐代卜居的风俗,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因为宋代依然是道教盛行的年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包括仕宦官吏,文人墨客,在居所和丧葬的选择上,都非常重视。在卜居上,首先选择居住地域,然后再选择宅院场地,往往聘请术士进行占卜,以确定吉凶,比如当时流行的《相宅经》就详细讲解了如何营建住宅的风水。

宋代有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许多文人并没有选择叶落归根,而是移居和丧葬在他乡。范仲淹祖籍邠州(现陕西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病逝于江苏徐州,葬于河南伊川。欧阳修祖籍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病逝于颍州(今安徽阜阳),葬于开封府新郑。苏轼则祖籍眉州,病逝于常州,安葬于汝州郏县。等等类似情形还有不少,这些也说明当时卜居成风。

宋代的卜居,虽然在宅院的营造和墓葬地的选择上,颇有斟酌,然而在居住地的选择上,大多选择风景优美之地作为居所。比如苏轼,非常喜欢阳羡,曾往来多达10余次,以至于要卜居此地。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

【宋】苏轼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

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水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

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看得出,文豪苏轼对阳羡的风光情有独钟,这首诗词说明为何选择阳羡,另外在《楚颂帖》中写道:“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又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然而,在晚年去世前,却决定葬在汝州,主要是当时弟弟苏辙一家都在那里,为了让子女得到照应,作为长远打算,因而选择了汝州,因而没有选择阳羡。

关于卜居的古代诗词文章还有很多,许多名人诗家都有作品传世,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然而从唐宋时期这几位文豪的卜居来看,基本上都是选择风景优美,幽雅僻静之地,作为文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所,这大概和文人墨客的寄情山水崇尚自然有着很大关系,至于风水一说,反而在其次了。

2020/3/31榆木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卜居之风盛行,唐宋最为讲究,那些文豪是如何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