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日记#926 吃了两顿许家菜

2019/8/16 星期五 北京

很久没有在大众点评上写帖子了,昨天去了SKP六楼的许家菜,忍不住写了一个。也许是意犹未尽吧,今天春儿姐从大同来看我,顺便送她儿子(我的干儿子)回美国读书,想了想,把中午的饭局安排在了许家菜。春儿姐经常来北京,我们一起吃了很多家餐馆,有的喜欢有的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一起吃饭次数多了,真不知在哪里请春儿姐吃饭了。瞌睡时来了枕头,知道了许家菜好吃,那就再去一次吧,顺便尝尝他家其他的菜。

昨天中午组了个小局,邀请几个朋友去许家菜,好哥们许凡特意从成都飞来陪我们吃饭,顺带讲讲他的许家菜。许凡是湖北人,在成都开餐厅出了名,他在成都的许家菜是黑珍珠一钻餐厅。一个湖北人做川菜大致先天不足,不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有些烟火气的东西是生长在四川人骨子里的,不是原住民很难体会到那股劲,这可以说是许凡的一个弱项。但凡事有多面,不是土生土长,也就少了一些束缚,或许可以大开大合做出许凡的川菜—许氏新川菜来。饮食发展的历史及未来,都是在融合借鉴中进行的,川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菜系,历史上川菜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融合借鉴,一次是清朝初年移民潮和北方民族的进入,辣椒和面食就是这个时候进入四川饮食的;一次是抗日战争下江人大量涌入四川,带来了华北江浙一带的风味;一次是改革开放后粤菜北上,带来了新的食材和调味方法。这几次的融合借鉴,才有了当代的川菜。厨师界有句话说:“有传统无正宗”,传统是个过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正宗只是阶段性口味固定感受的描述,随着时间推移,总有新的变化。那么一个湖北人进入川菜,也就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在川菜的世界里倒是可以尽情发挥了。于是也就有了“天府掌柜”,有了“许家菜”。许凡说,在四川很多年了,从吃湖北的辣椒到吃四川的辣椒,这个过程几十年也算是适应了解了。只是传统川菜用油比较多,虽然香味足,但现在人们怕油多,因此既能保持川味又要减少用油就是许凡努力的目标了。昨天今天两餐饭,还真感觉到了许凡的用心,油用的不多,味道确实不错。胡元骏老师忍不住爆了几次粗口,不然很难表达满足的心情。胡老师说:“我一直觉得,其实我们经常在外面吃饭的,餐厅是否有诚意,真的是一口就能吃得出来,‘有诚意’是我评判餐厅好坏的唯一标准。【许家菜】的诚意绝对是满溢的,从几道凉菜开始,就已经让我们几个还算吃过见过的人不好意思起来,端上一道菜立马‘光盘’,用好吃来形容已经不足以说明什么了。”

上几张胡老师拍的照片

清汤鸡豆花,必点,鸡豆花的美妙其实全在汤上,川菜汤头讲究的 “一煮,二扫,三堕”,这道菜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图片发自App

还有蒜泥云白肉,这也是我吃到过最顺口的蒜泥白肉,必须用江油产的中坝酱油加工调和成红酱油辅以蒜泥,才对味。

图片发自App

椒麻脆皮鸡

图片发自App

怪味脆香肉,妈耶贼,外酥里嫩,麻、辣、酸、甜、咸、鲜、香七种味道同时在口腔内徘徊、交融,再伸筷,MD,没了

图片发自App

椒汁野生翘壳王,许家独创的鲜花椒、鲜青椒调和的椒汁撒入,鱼肉嫩滑、微微辣,鲜香无比。除此,还有家常和葱香两种口味选择,下次得试一下其他的味道,吃这道菜必须提前两日预定。

图片发自App

泡菜芝麻蟹, 每日供应鲜活大青蟹,四川泡菜、榨菜炒汁,手工炒香的白芝麻,开盖极香,酸辣开胃,味道鲜美,里面还有魔芋、海鲜菇。

图片发自App

仔姜糯米樟茶鸭,糯米辅以花椒,再包了米花糖把樟茶鸭盖住,上面配上仔姜泡菜,又是一口下去味觉激烈碰撞的一道菜。

图片发自App

昨天许凡陪着吃完中饭就回成都了,今天中午我没有点昨天的菜,就在菜单上选了几个菜试试。我觉得好吃,朋友们也觉得好吃,春儿姐马上决定许家菜今后就是她的食堂了。我发微信给许凡,为他高质量的品控点赞。从成都开到北京,只有保证菜品的质量,才能给北京一碗成都味。就这两次的试菜,我觉得许凡做到了。不过许凡还是觉得有些欠缺,正在调整菜单和餐具,我们有理由期待两个星期后的许家菜更加精彩。

今天中午的两道菜

龙虾仔赛螃蟹

图片发自App

黄金豆鳜鱼

图片发自App

今天午饭时,认识了一个弟弟的学生,她在罗马工作,真是开心,十月去意大利有依靠了。

晚饭时,包着转给我一篇文章,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回应我昨天的日记,说是文章怼了我。点进去看了一眼,他说的和我说的根本就是两件事,差着好几个层面。就餐体验这种事我做的不多,吃饭更愿意看到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也就是饮食文化学的内容。我不负责推荐,更不是什么倒流。对于菜品的意见,我更多是与大厨和经营者交流,谈一些自己看法,说说自己的建议。一个菜好吃不好吃,是主观的事情,已经过了掰扯好坏的阶段了。毕竟一年要吃过几百家菜馆,见识上千道菜肴,遇见几百位厨师和经营者,这是横断面;每天要读30页书,重点书籍反复看,遇到不懂的就去问,力求多掌握一些历史知识,这是纵深面。两者结合起来,对饮食文化建设做点事情。那些餐厅推荐就餐体验的事情,尽量让年轻人去做吧。于是我对包着说,我不会介意这样的文章,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我错了,会爽快的认错,一字师也是师。年纪大了,越发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义了。错了不可怕,认错也是应该的,这根本不丢人。如果不在讨论问题不在一个层面上对话,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还是认真读书,勤勉做事,友待亲朋,做好自己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始记日记#926 吃了两顿许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