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诅咒: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图片发自App


不知大家看没看过这样的新闻。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当年被骂“丢母校脸”,如今成为励志典型

男子曾是理科状元考上清华,毕业后当保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

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学校老师称其给北大丢人

耶鲁村官秦玥飞:权力的局外人

48万年薪招清华北大学生养猪?网友:是不是在忽悠

……

他们好像受到了知识的诅咒,种种不得志使其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名校毕业生、普通的职业,片面之词遇上幸运者偏差,两种身份叠加造成的错位感,轻易地捕获了人们的注意力。

这样的文章,往往能涌起一波又一波的热议。

前不久闹得满城风雨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除去杜撰的成分,其本质与“毕业生卖xx”的爆款文章,简直如出一辙。

恨不得从文字中伸出两只手,把你的视线落点抓到在高学历、好文凭,知识水平的字眼上,再将两者组合成一种重合叠印的幻觉,让人对主人公的境遇倍感唏嘘,一种莫知名的心绪油然而生,好像心头松了一口气。

“学习也没啥用啊。”

“考北大的不也去卖猪肉了嘛。”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是指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在现阶段,因为“读书贵、就业难”,就业低起薪遭遇“寒流”和其他各种原因和目的,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了新“读书无用论”,这实际上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

学历高就代表一切吗?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知识能不能用的上?

最近,“英语无用论”的大道理也在微博上抛头露面,与王思聪先生吵的不可开交。

每当这种事情发生,往往会吸引一窝蜂的坐着小板凳,捧着大西瓜的群众。

但是吃瓜的同时,也要思衬这样一个问题。

英语到底有没有用?

咱们先来看一下反方发言。

英语是个废物技能,学习它浪费了大量时间。

图片发自App


下面请正方选手答辩。

好吧,这位选手的言辞有些激烈,略失风雅。

图片发自App


那么反方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图片发自App


好吧,看来反方选手的情绪也有些激动和愤懑。

图片发自App


言归正传,无论这场辩论赛,是谁赢得胜利,我们都是输家。

无论是花千芳的“英语无用论”,韩寒的“数学无用论”,还是是潜伏在网络下的“读书无用论”。不可否认,它们都有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道理。但对于整个学生群体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自取灭亡。

老生常谈的答案。

现实是最好的价值论证,当时间的迷雾散尽,喧嚣后只留热寂。凡事一切能流传至今的东西,必有其自身生命力强劲的根骨与规仪。

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这是人类千年历史以来的最终验证,毫无疑问,读书固然有用。

卖猪肉的依然在卖猪肉。只不过出了书,还成了百亿富翁而已。

当村官的依然在当村官。只不过扶了贫,还建了“黑土麦田”而已。

说到底,我们酸不酸啊?

借用杨绛先生一句话,问题主要在于书读的不多而问题太多。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敢于走出自己的光环,即使被溅一身泥泞,深陷维谷,但内心依然纯净无暇。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读书有用,是读书者不会用。

就算用不到,人生的终点已定,为什么不多看些风景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的诅咒:读书到底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