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卑微如蝉——虞世南《蝉》赏析讨论课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是教材第一单元积累作用上的作品,除了诗歌本身,没有任何其他的解释存在,一个字也没有。

“垂緌”是个生词,我做了解释,尤其是这个緌字的写法。

这样做了解释之后,孩子们一个一个恍然大悟:“蝉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呀!”

“蝉就是喝露水长大的呀!”

“难怪大晚上最容易捉到蝉,它要利用晚上的时间爬到树上呢!”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了然于心的模样,我又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蝉的秘密。

~~

蝉是一个特别的生物,它的一生在地下要经历很多年的时间。

《昆虫记》里边有介绍,说一般的蝉要在地下经历4年,然后再爬到树上各唱一个夏天。

其实在生物学界,有很多种类的蝉,他们要在地下经历1年,5年,13年,17年之久,为的就是到地上歌唱一年。

但究竟它们的生命,要在地下蕴藏多少年,这是我们普通人都不知道的,我们只知道,它们在树上歌唱了一个夏天。

讲述出来之后,孩子们一个一个哑然,他们吃惊于蝉在地下蕴藏的时间。

明白了一些这样的知识,我们再回到这首诗。

~~

“蝉最喜欢待在桐树上,流响出疏桐告诉我的。”

“桐树的枝稀稀的,蝉喜欢晒太阳。”

“蝉的声音是一阵一阵的,像流水一样,不是一直响一直响。”

“蝉喜欢待在桐树最高的枝上。”

“站得越高,就看得越远,声音就会传得越远。”

“蝉能看到吗?蝉有眼睛吗?”

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各自不同的声音,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与好奇。

我微笑着,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话语,没有说话。

没多久,有些问题,就被孩子们自己给阐述出来了。

~~

“蝉有眼睛。最大的那一对鼓鼓的就是它们的眼睛。”

“《昆虫记》里边说,蝉有三双眼睛。”

“我看奇趣大自然,蝉有三对复眼,藏在身体里。”

“蝉的视力可好了,它一下子能够从这棵树飞到老远的那棵树。”

“蝉的声音为什么会那么响?”

“蝉为什么会发出来声音?它们的声音是用来干嘛的?”

善于读书和善于发言的孩子,他们的话语说出来有理有据,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等到他们没有话说的时候,我才笑着开口:“我们大家说的问题,通过读一些科普书,看一些科普科普视频节目,都可以实现,回头我们去留意一下,都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写这首诗到底是干什么呀?”终于有孩子关注到这一点了。

这让我感觉特别开心。

~~

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作者虞世南的生平简介。

虞世南,余姚人。

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原话说:“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孩子们听完,一个一个嘴巴张得老大。

“唐太宗都夸的人,绝对是了不得的人。”

听到这话我再次笑,本来孩子们对唐太宗是颇为熟悉的。

~~

“我们看最后一句,大家能感受到什么呢?”我抛出了关键性的一个问题。

教室里安静了那么一刻,后又开始叽叽喳喳。

“蝉的鸣叫声,不是被风吹送出去的。”

“蝉的鸣叫声那么响亮,不需要被风吹送,自己就能够传得很远。”

“蝉的优秀,不需要被秋风夸赞,别人也能知道的。”

“一个人的优秀,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被别人夸出来的。”

听着孩子们这样的语言,我真是喜欢啊!

一首诗歌,不需要讲解,仅仅一个点拨,就可以明晰所有。

~~

最后的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蝉的优秀,或者一个人的优秀,表现在哪里呢?”

爱思考的孩子语出惊人:“四年,只为一个夏天的高歌,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努力好好活着。”

有领悟的孩子语出也不一般:“出生在地底下,那么黑暗,那么卑微,但是夏天的歌声那么响亮,英雄不论出处,照样成就非凡。”

“同样在地底下出生,同样在一个夏天歌唱,有的响亮,有的不响亮,起点不一样没关系,只要努力,一切也会很好。”

“一个人想成功,什么都无法抵挡。”

我鼓起了掌,孩子们的思维着实令我赞叹,从一只蝉的生命里,得到的启示实在不一般!

“即使卑微如蝉,只要心怀成功的愿望,就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想要到达的彼岸。”

说完这句话,结束了这节课。



补记:

这样的讨论,于诗人写作的初心似乎不一样,甚至错了很远。

可是我没法说孩子们错了。

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讨论充满了正能量,也与蝉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洁”这个词语,孩子们无法体会,也无法感知其间的意蕴。

可能,到未来的某一天,遇到具体的情景,孩子们会在一瞬间明悟这个词所呈现的情景,或者说境界吧!

希望如此,希望不至于耽误了孩子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使卑微如蝉——虞世南《蝉》赏析讨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