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之九:闹元宵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时候的寒假十分漫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十六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对我而言,正月十五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天,原因就在于这一天最有意思,可以放烟花、挖河灯做灯笼。

老家没有吃元宵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吃的还是过年的水饺,但这一天又和除夕夜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除了鞭炮以外,我还可以拥有一些更加好玩的烟花爆竹。那一年我大概十岁出头,还在上小学,好像是母亲刚刚转了公办教师,心情很好,就破天荒地给我买了50块钱的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有提溜筋儿、气火儿、跳猫儿、彩弹筒、小蜜蜂、降落伞等等,满满一大包,看得我眼都直了,恨不得马上天黑,好带到街上去向小伙伴们炫耀。

提溜筋儿有两种,一种是五颜六色的塑料纸包裹,一种是灰色的软纸包裹,都有十来公分长,粗细和圆珠笔芯差不多,都得用香或火柴点燃。前一种提溜筋儿性情暴躁,放起来呲呲作响,很是闪眼,不时会有一颗颗未燃尽的红色的小火药球儿滴落,得小心烫到鞋子;后一种提溜筋儿比较温和,点着了也几乎没有声音,只是安静地喷出一颗颗小星星,在晚上十分好看,也不会有火药球儿落下来,安全系数更高。

气火儿也叫窜天猴,一根细长的竹签儿,顶端绑着一枚和鞭炮差不多的东西,左手轻轻拿着顶部,右手点燃引线,就听“嗖”地一声,气火儿就飞到了半空,“啪”地炸了。千万不能拿着底下的竹签,否则会被喷出的火药伤到手,可我也不敢拿着顶部,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把竹签儿插到啤酒瓶里,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跳猫儿这个名字取得很形象,长短粗细和鞭炮没啥两样,区别就在于包装和引线的位置。普通的鞭炮大多是红色的,跳猫儿是红白相间的斑马色;普通鞭炮的引线在一端,跳猫儿的引线在中间。把跳猫儿放在平地上,点燃引线,它就开始“旋转跳跃不停歇”,一边飞速转圈儿,一边喷出红绿色的火焰,若是胆大一些,点燃后扔到半空,还有可能在天上绕圈儿飞行呢。小蜜蜂和跳猫儿很像,比跳猫儿多了两侧的翅膀,不用扔起来就可以起飞,同时还能发出嗡嗡的鸣叫声,真是名副其实。

彩弹筒的原理,类似于今天婚礼上的彩弹筒,只不过我们小时候放的彩弹筒,喷出的是能爆炸的火药彩弹。彩弹筒有长有短,长的有半米,短的二三十公分,决定了彩弹的数量和发射的时间。看过八六版《西游记》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孙悟空在车迟国智斗三大国师,帮唐僧求雨时,用金箍棒向天上放的几颗信号弹,就和我们玩的彩弹筒简直一模一样。手持彩弹筒,对着夜空发射,看着一颗接一颗的彩弹“嗖——嗖——”地飞出,紧接着“嘭——嘭——”接连不断地在半空中炸响,感觉自己和英勇的炮兵一样,心中那份得意、兴奋和骄傲就甭提了。

那年最令我惊喜的,就是母亲买回来的一盒“降落伞”,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降落伞”的个头儿最大,包装也最精美,引线最粗最长,最外面的包装盒上印着五颜六色的降落伞,我想了半天也没搞明白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最神秘的,总要留到最后再揭晓,等到别的都放完了,我就把那盒“降落伞”抱到院门口的路上,离得柴火垛远远的,旁边聚集了一大帮小伙伴,都想见识见识这个“降落伞”是什么。作为“降落伞”的主人,我紧张地点燃了引线,赶紧跑到院门口凝神观看,引线越来越短了,越来越短了,燃尽了……“嘭!”一颗圆球形状的金色彩弹飞向了天空,“嘭!”又一颗。这不就是大号的彩弹筒嘛!我正在沮丧之际,突然有人喊:快看快看!变成降落伞了!我赶紧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第一颗发射出去的金色彩弹,居然打开了一张五彩颜色的降落伞,还在发着光,摇摇晃晃地缓慢下降,掉到了隔壁邻居家的房顶上!其他的金色彩弹也一个个变成了降落伞,都散发着五彩的光芒,但不等落地就没了踪影。我们看愣了神,直到所有的降落伞都消失不见,我才反应过来,赶紧跑到邻居家的房顶上寻找第一个降落伞,可除了一小片灰烬,哪还有降落伞的影子!

挖河灯、做灯笼也都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风俗,这两样都是父亲最拿手的。挖河灯用的材料,是红皮的大萝卜,截取红萝卜最粗的一段,大约五公分厚,用水果刀仔细地挖成烟灰缸的形状,最难挖的是缸底,既不能挖透,还要尽可能平整,最后要把周围一圈侧边雕刻成各种花样,我手笨,只会刻成一个个三角形。河灯挖好了,把一小段红色的蜡烛放在里面,直接放当然是立不住的,要先倒出几滴蜡烛油,趁热把蜡烛粘在河灯底部,点燃之后端在手里,红色的河灯,红色的蜡烛,红色的火焰,萝卜的底面和侧面都是半透明的,照得人心里暖烘烘。做好的河灯要放在院门口的两侧,一边放一个,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可以收回家里。

正月十五晚上,老家也有挂红灯笼的习惯,现在的灯笼大都是从商场里买的,灯笼里面也不是蜡烛,而是电灯泡。我家当时挂的,全都是货真价实的父亲纯手工做的纸灯笼。先用细铁丝折出灯笼的骨架,再用两层红纸裹着骨架做成灯罩,灯笼底部放一块小木板,托住蜡烛,顶上留一个小通风口,再安上挑灯笼的木柄,一盏红灯笼就做好了,虽然不够精致、不够轻巧,但美观大方,还能防风,更重要的是一句民谣,说是用自家做的红灯笼照照自己,“照照眼,一辈子不害眼”。每次父亲做好了灯笼,我都会提着它到街上溜一圈,街上有的是提着灯笼的孩子们,看着家家户户门口的红灯笼,感受着手里面灯笼的温暖,再凛冽的寒风也都没那么冷了。

李虎,2019年4月2日于济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年之九: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