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比较图形的面积》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比较容易忽视的一节课,因为这节课看似非常简单。尽管本单元的重点是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但本节课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本节课的“出入相补”原理是统领本单元的。

为什么这节课看起来简单,因为这些图形都在方格纸“躺”着,我们通过数方格就能数出来它的面积,但结果不然,一方面我们有的时候是数不完的,比如两个三分之一格,这时候怎么办?另外就是,我们在数方格求面积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就会运用“出入相补”原理,用这节课来说也就是割补法。如果要让我上这节课我会这样上。

1.整节课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上课。就是以课本上的10个图形进行探究,体会这10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关系,主要探究图形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我猜测学生能想到的比较方法有数方格、平移后重叠、旋转后重叠以及割补法。

问题是单个与单个的比较,学生还有可能可以自主探索出来,假如要是让发现诸如“⑤+⑥=⑧”这样牵扯到两个图形的,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我以为,两个图形的之和等于第三个图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给出这三个图形,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即使真到最后,学生没有找到更多的这种事例,仍然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说理证明。

探究“出入相补”原理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前后面积不变的原因。

2.必须经历动手操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后面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比较关键的是两点,一个是“出入相补”原理,方法就是割补法,另一个重要的就是三个图形的高,可以说没有这两节课的学习,直接去探究三者的面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今天我去磨课,讲的《探究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事先没有讲《比较图形的面积》和《认识底和高》,结果可想,一塌糊涂。学生可以明白割补,给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很好的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但是学生不明白的是“状态后为什么面积相等?”这就是没有理解“出入相补”原理的结果。这是讲到中间比较无语的一段,我想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就是前后周长的变化,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周长不变,我想这又该回答概念上了。

所以针对于《比较图形的面积》一课,我认为是很有必要进行动手操作的,如果不操作很难从中明白周长和面积变化前后地关系。2022版课标在空间观念中,也新增了“表达”“感知”等词语,反映出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操作,特别是操作过程中的感知、想象与表达。

3.发展空间观念。从长远来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尝试着作出判断,然后再看一看、做一做。我以为,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不动手,然后再边思考边动手,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到一定的循序渐进地作用。

当学生说出一种类型的相等时,其他的类型不一定非要全部展示的明明白白,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来解决。比如上图中由⑨转化成⑩的过程,非要把⑨的右边减下来平移一下吗?非也,第⑧如果已经运用过“割补”了,其它的可以简单想象,从考试层面来说,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比较图形的面积》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