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亲爱的妈妈们晚上好!
又见面啦!
今晚分享交流的主题是:专注力
为什么想要和大家就这个话题展开一些思考呢?
前几天,一位妈妈问我
觉得在家里,孩子的注意力太分散了,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但什么都玩不久;尤其是想要陪娃学点东西,比如涂色画画搭积木这些,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
之前也有不止一位妈妈,和我讨论到这个问题。妈妈们很疑惑,为什么孩子不能专注做一件事?这样蜻蜓点水,什么都很难学会、学透,究竟该怎么办呢?
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工具,比如走迷宫、找不同之类的早教书;比如培养专注力的课程。据我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配对、找不同这些,只是会包装一些游戏的外衣,或者几位小朋友分组练习,加上竞争的环节等等。
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去买这些书或者课,去有针对性的提高专注力吗?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李雪。也就是之前我给大家强烈推荐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
当我们谈论孩子能力发展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它不好,我要去帮助它提升;而是它的发展,被什么东西掩盖了,我要拿去这个蒙蔽物。
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今天阴天,有人会习惯说,今天没太阳,或者太阳没出来。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明白的,事实是,太阳一直在,只是乌云飘过来,遮蔽了太阳。
孩子的能力,往往也是这样。
我们以为,他的专注力没发展好,我就得绞尽脑汁地去给他训练,培养,就像教知识一样的去灌输,总没错吧?
事实上,按照李雪的观点去剖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反省。
反省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专注力的发展,然后把这块“乌云”拿掉,太阳自然会发出夺目的光彩。
不是吗?回想自己从小到大一路以来的成长,我们并没有关注什么“专注力”,也长得不错;而天生就在学习当面油盐不进的人呢,却怎么努力都不能专心学习。
所以,我想要告诉妈妈们:专注力是孩子自带的天生能力,并不需要后天的培养。而你觉得孩子的专注力发展的不好,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帮他移走“乌云”,重见天日!
2.
那么,遮蔽了太阳的“乌云”究竟什么呢?
我查阅了一些儿童教育类的书籍后,归纳了以下两点:
1.被打断和侵犯
2.兴趣
3.压力
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聊聊:
1.生命早期的自我探索,经常被打断和侵犯
《园丁与木匠》一书的作者,大量研究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及哲学后得出结论:孩子天生就是学习家。他们从娘胎里出来,就自带强大的学习能力。专注力更是不在话下。小婴儿就能盯着一个东西如痴如醉的研究。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边看边学、边玩边学”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往往是大人的“好心”成了他们专注力发展的绊脚石。
孩子在玩的时候,经常被家长打断:
“这样不对哦,那样玩才有意思!”
“不是不是,你拿反了!”
“来宝宝,那里太脏了,到这边玩!”
这一类是评判型。
“宝宝玩的开心吗?饿不饿?”
“来喝杯水吧!”
这一类是过度关心型。
家长做这些事、发表这些评论的时候,完全站在大人的视角,以为是在引导孩子、关心孩子,但恰恰相反,孩子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一次次被打断、侵犯,注意力一再被中断和分散。长期下来,他们的专注力势必受到影响和抑制。
所以,想要移走“乌云”,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不打扰”。孩子专注于任何的体验,都是难能可贵的,那是他们学习的方式。
3.
2.兴趣面的狭窄
说到专注力,我总是会问一下妈妈们:孩子是做所有事都不专注,还是不感兴趣的事不专注呢?
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不感兴趣的不专注。
其实事实很明显,孩子的“专注力”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他有专注于特定事情的能力啊!家长觉得有问题,是因为你想让他做的事,他不专心。比如,你想让他看书、搭积木、画画、学习。这些事在大人眼里看起来,对孩子发展有帮助。但在孩子眼里呢?是去床上跳一番有趣,还是学习有趣?不言而喻,孩子对学习没有建立兴趣,自然不能聚精会神。
所以,总结这点,我们作为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接纳孩子的兴趣-让他尽情去享受感兴趣的,不强求不感兴趣的。这是我们需要移走的第二片“乌云”!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为了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在机构练习分豆子。将红豆绿豆一颗颗分开来,一分就是几十上百颗。
我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想对孩子好,就不要用这种反人类的方式。我不反对家长去给孩子做训练,比如走迷宫,很多孩子都喜欢、享受;但是我不认为有孩子会享受分一百多颗豆子。
如果家长真的想要提升学习当面的注意力,首先要做的是激发着他爱上学习,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去做各种本末倒置的训练。
4.
3.压力
我看过一个TED演讲视频,讲到关于影响专注力的因素。排在第一名的居然是压力。虽然他们做的实验针对的是成人,但对儿童,也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为什么说压力影响这么大呢?
研究认为,所谓注意力的本质,其实在于“优先级”,就是说,我们大脑认为该优先处理什么事,有余力才去处理其他事。高压状态会让人的机体和大脑优先去应对压力,那么剩余的精力就非常有限,这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很难达到最佳的状态的。
这一点相信我们都深有体会。当我们和一个气场强大的、压倒自己的人交流,一定会觉得很难进行,恨不得分分钟逃离。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在处理压力,而不是信息本身。
所以,想要让孩子专注于一件事,家长所能做的最好陪伴,就是不给他压力,不强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保持你的关注,但不施压、不评价、不干涉、也不代办,除非是孩子主动向你发出求助信号。
从长期来看,压力可能贯穿于孩子的整个生活历程。比如妈妈总是觉得孩子不能专心吃饭,️到了吃饭时间就会开始警告、唠叨和督促,那么孩子对于吃饭这件事,就自然产生了强大的压力。所以你会发现,他永远也做不到专心吃饭了。
妈妈总是觉得孩子写作业不专心,总是还没等到孩子分心,就开始敲打,看上去只是好心的提醒,却在无形中给孩子上了一层枷锁。那么孩子将来也很难做到专心写作业了。这在心理学角度来看,也会形成“自我否定”,就是妈妈灌输给他的负面能量,最终造就了他否定自我,真的实现了妈妈的“预言”。
你看,这一点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却最基本的一条。很多我们不自觉做出的行为、说出的话,却在无形中给孩子上了一层紧箍咒。这一层的“乌云”,如果不及时移除,孩子便得不到自由,也就实现不了专注于所做的事。
5.
我曾经也是习惯于在孩子身上找问题、找原因,是不是他性格原因啊?是不是注意力缺陷啊?是先天的吗?
越是读书、越会更多地反省自己。如《园丁与木匠》书中所写,我们在意孩子的很多细节,却忘了本质:爱孩子。
爱孩子,不应像个木匠一样,对应一些标准、数据,精雕细琢把他打造成一个“模版”;
而应像一个园丁,充分了解他的习性后,精心灌溉,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稳定、自由的生态环境,让他长成自然的样子。
如果从根源上想透彻了这一点,相信我们日常对待孩子的态度都会焕然一新。移走了遮蔽他光芒的“乌云”,我们再去考虑适当的培养、提升,才真正有意义。
因为你会发现,你所有的言行都是带着爱和理解,带着温暖和善意。当我们和冷冰冰的“训练”说再见的时候,孩子的春天,就真正地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