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451》引发的4个思考-杂论


《华氏451》:

【美】雷-布拉德伯里(1920-2012)

这本书是我在看《奇葩说第五季》中一场关于“知识共享芯片”的话题辩论,蔡康永提到的。这本书讲的是关于人类对知识的态度的科幻小说。 


大致故事:

讲述的是在某一天,书籍变成了不合法的东西,消防员的职责不再是灭火,而是烧毁居民家中的藏书。


主人公蒙塔格是一名消防员,之后有朋友为保护书而死去,他走上了觉醒并抗争保护书集的道路。


故事的结局是每个人选择通过记忆背诵下一本书的内容,这样通过记忆的方式保护书本知识的传承。 


《奇葩说第五季》第17期11-16期那一集,蔡康永作为支持这项技术的正方大魔王,深情款款地用这本书举例说明,每个人对保存知识的热情是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


他这样说道:

故事的结局是每个人用自己的脑子记住自己要保护的书的内容,每个人成为了行走的《庄子》,行走的《哈姆雷特》,行走的《傲慢与偏见》 ...这才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


书看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我记住了一句话:

“拉链取到了纽扣,人们清早更衣的时候,就缺少那么一点儿思考的时刻,然而也是忧郁的时刻。”这句话挺有种人生哲理的味道。


故事的四个转折点:

1.17岁少女克拉莉丝的死刺激了蒙塔格。

2.蒙塔格和三个妇女的争论

“我十天有九天把孩子扔在学校。他们每个月回家三天,我容忍他们,蛮好的啊。你把他们丢到点时间,扭开开关。就像洗衣服,把脏衣服塞进洗衣机,关上盖子。”鲍尔太太吃吃笑,“他们一会儿踢我,一会儿亲我。幸好,我可以踹回去!”


几个女人张口露舌,咯咯大笑。


3.蒙塔格与消防队长比提的争辩

“…老弟,我年轻时硬是跟人卖弄自己的无知。…要是你掩饰自己的无知,没有人会修理你,你永远学不到教训。…”


“…亚历山大~蒲柏却说:语言文字就像树叶,在它丰累积迭的下方,鲜少寻获理性的果实…”


4.蒙塔格在逃亡路上遇到同是护书人的团体-内心有了归属感 ,每人选择记住一本书的内容,逃亡成功后凭记忆再传承书里的内容,以此传承知识。




读完此书引发的几个思考。


1.当代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读书会偏于功利性。

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技术手段和形式来存储和共享一本书的内容,有原本,有名人解说版。有纸质书本,有电子书,有语音,有视频,还有很多改编成影视剧作品。

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途径丰富了很多,现在的世界依然尊重知识,保护知识并传承知识。


但是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多的资讯信息冲淡了人们对知识的共享和思考的兴趣。人们情愿拿起手机刷了抖音,也不愿给自己一点时间选一本好书阅读思考。人们情愿玩电子游戏,也不愿去书店坐坐或关掉游戏看会书。人们情愿整天上网疯狂购物,也不愿留有25分钟时间听一场知识讲座。“娱乐至死”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的主旋律。


还有上了年纪的不少人,认为读书只是年轻人上学时期的换取学历证明,赢得社会地位所需的工具,到进入社会后,只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厚黑学》的应用,读书成了可笑的行为。金钱才是最重要的追求。


于是,对知识的态度很明显分为了两派。一派将知识的共享传承作为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读书是一种长期坚守并热爱的生活方式,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更应该用到老;并且与人交流产生新思考通往会通过文字或语音等形式记录,甚至出版书集,开启讲座,发表论文,分享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去思考和使用,这是知识的正向的循环。


另一派则将知识作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尤其是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足或者欲望追求过于热切的情况下,处在这情形中的人要么认为知识无用,要么认为通过读书却无法获得所期望的财富是无能的表现。当他们能通过其他形式获取社会名利和财富积累时,读书反而被弱化甚至无视,知识成了弱小无力被弃用的工具。


于是,有聪明的部分人学会了将知识分享包装成商品去售卖换取金钱。有人说,这是贩卖焦虑。知识付费这种经济模式将无法持续太久。


然而,知识付费很可能转变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服务“。它有一定的提高求知者知识库存和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作用,但同时也有安慰,抚恤和麻痹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人心理的作用。


这像极了小时候长辈跟你讲道理似的训导,不同的是那时的我们没有面临社会生活的压力,信息是从左耳进右耳出,而如今初入职场没多久就面临同龄人开始抛弃你的焦虑,可是听了太多之后,生活依然并没有改变太多,由此有一种被卖拐后被欺骗的感觉:忽悠,接着忽悠。


其实,职场新人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技能水平来增长自己口袋的大小。技能提升的同时在沉淀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和经验。当然,思维的锻炼也是极为重要的,而刺激你去思考的途径,知识付费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的。


比如你想学写作,写作技能课基本能了解个框架和概要。而写作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不停的写去培养语感,阅读大量的书集增加知识储备,要想引流增粉就得学会一些刷屏技巧,追踪热点,懂点人性。


但是如果你想写出一本上等甚至绝世之著,写作技能是前提,思维才是起到决定作用的重要杠杆。


2.物质世界的生活压力过大会导致无暇顾及读书之重要。

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将逼迫你成为一个会“十八般武艺“的商人,而不只是一个功夫高强的武林高手或技术大师,必须拥有获利的手段技能和资源利用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此才可在当下名利场上逞英豪。


至于先成为技术大师后成为成功的商人,还是先成为商人再练习为伟大的技术大师,各有路走。独木桥和阳关道通向的或许是同一个目的地,便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句话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路子。也有人或许会说,“我物质基础都没打好,要什么精神文明。看书?不存在的! ”


说的好像你物质基础打好了一定会去看书一样...

3.看书的好处在哪,你有过反思的过程没有?

上文已叙述,现存储知识的技术手段已经有很多,但是书本依然是最低成本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读好书就有如跟作者直接对话。作者的思考引发你的思考,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虽然现在很多是读图时代,音频视频时代。理解一本书的内容门槛已经降低了很多,但是你看到的都是为了节省时间加工后的快餐二手三手知识,或是低维度的产品,是为了让你吸引你接受并最终买单。一手知识让你慢下来思考,进入深度思考,而读书是维持这种思考进步的前提。


很多大家都已经论证了读书的作用之巨大。

我听过太多人都在说“读书无用”。

说这句话的人都是哪些人呢?

到底是无用还是你自己没有应用能力呢?

有过反思没?

此处就不做这个分析了,以后闲下来再谈谈读书好处的话题。


4.好学生坏学生问题-读书无用?

尤其是长辈,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并只认为能随时获利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所以每每有长辈会认为如果读书好的人有了文凭却无法在短期内赚到钱,反而会有些读书不怎么好的人在外闯荡赚到了钱?


这就是我们很早的话题,就是所谓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


这里有个观点:商业行为和知识获取传承不可分割对立看待。


如前所述,对于不赞同知识对个人的作用之大,因大多数人是通过短期财富积累的角度来衡量这个问题。确实,这很现实,但却不客观。为什么呢,对于短期可让财富积累加速(此处说的是合法收入途径)的有几种情况。

1.进入了短期就可以盈利甚至是暴利的行业;

2.在职场分工角度看,短期就可以进入一个企业组织或机构的中高层管理者,有一定特权(关系维持的也归纳此类);

3.薪酬待遇回报增长高于常规,比如入股分红,常常会和特权类在一起。


如果这样衡量,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都不是短期能积累很多财富,那么就应该倡导“急功近利”吗?因为偏向技能、偏重技术等工种的经验积累而获得回报的周期相对其他如非技术性或轻技术性的工作所获的回报周期来说会很长。


而且很多新兴技术的企业前几年都无法盈利,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还有比较前沿的如AI技术企业,网络的规模效应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内会有爆发,而且具体哪个时间点到来却无法确定。




总的来说,书是目前知识传承最好的载体,也是人们获取知识最低成本的的途径。而获得的知识怎么运用以及商业化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不然真的就是“读书无用”了。


当然,这是功利性的看书。而非功利性的阅读便是那些文人雅士常说的“修身养性”了,此处不做探讨。年轻时功利些并不是件坏事。


而你获得这些知识的代价就是拿出一些时间,静下心学会阅读和思考,之后便是实践,总结归纳甚至证伪获得新知,甚至再创造新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氏451》引发的4个思考-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