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无声清
“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这首《童年》我们都耳熟能详,也是再也回不去的一段时光。
尤其是如今的孩子,甚至从学前班开始就课业缠身,被父母安排着学习各种技能,只为了让他们在所谓的人生起跑线上,先别人一步。但是真的如家长们所想吗?
经受过被课业压垮的折磨、没有拥有愉快玩耍过的童年,以及缺少父母的尊重与接纳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缺乏安全感与自信,更容易变成巨婴,甚至要用一生来填满心中的空洞。
相信在每一个成年人的童年中,无论自己是否优秀,都有一个“敌人”叫“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眼里,那个孩子是完美的榜样,每当我们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就会以此敲打我们。
“你看人家多认真,作业做到晚上9点。”“你看人家,这么大就会洗衣服了。”“你看人家同样都是参加这个班次,就能拿到优秀学员。你呢?”
这些声音使我们感到挫败,有时甚至会怀疑人生:是不是真的是自己双商不够?能力不够?是不是自己错了?
尤其是在父母花了许多精力与金钱的时候,孩子更容易产生愧疚感与补偿心理,最典型的就是,曾经活泼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叛逆到底,成为别人眼中的不良少年。
父母不解,自己拼命想给孩子最好的,也为此奋战事业,怎么总是事与愿违,落得孩子不理解,甚至是逆反的后果?
但其实孩子的需求很简单,只是想要受到父母的关注、尊重与接纳而已,只是想要在对应的年龄过对应的生活而已。
“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只是我自己而已。”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心声。
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便是一个叛逆少女。尽管村子里的长辈总喜欢对爱和男孩子在一起玩的女孩子指指点点,但我依然混在男孩子当中,和他们一起在阳光下暴晒,甚至玩泥巴。
家里自然也少不了“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跟个男孩子似的”这样子的声音,但越是有这样的声音,我便越是想成为一个男孩子。
为什么男孩子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而女孩子就有诸多束缚?好像男孩子天生就意味着是强者,而女孩子天生就是弱者。这性别偏见怎么能使我信服?
比较幸运是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并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父母对我又是放养式,能自由玩耍使我的童年总体轻松快乐。
果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时我也发现,玩是最好的兴趣,也是将兴趣变成自己擅长的最佳助攻。
因为把画画当成是玩的一种方式,才会喜欢,乐意去练习,最后顺其自然变成自己的特长,才有了之后的参赛得奖。
成年之后更是发现,玩是所有人的天性,甚至是刚需。只有使自己愉快了,对待周到的人才会更友好。包括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也会因为父母能体察与尊重自己的需求而充满感恩与爱意。
因为相对自由,我的童年有轻松的快乐,只是也会让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成年之后开始明白,其实缺少的就是安全感。
虽然父母对我在玩这一块比较开放,毕竟我在他们心中是一个心中有数的孩子,但也因此在其它方面对我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我的童年缺少些什么的话,就是一种关注与接纳。
因为对我太放心,我常常被他们忽略心中的感受去照顾别人家孩子的感受。
成年之后我就发现,自己会不自觉的去兼顾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心情。这使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被消耗而不自知,陷入一种麻木的痛苦中。
由于父母在儿时就对我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我的记忆里便留下“做对了是应该,做错了就不应该”的印象。
于是,我很害怕犯错。像《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的现象: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而不敢去挑战,害怕犯错,害怕丢面子。
这在工作中其实是大忌,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内耗与自我设限。我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跳出过去的牢笼。
长大了会发现,从儿时积累起的鼓励与赞扬有多么重要。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那份,既无可替代,又重要非常。
孩子会长成什么样,跟父母的言行举止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只有当父母真正给予孩子关注,尊重与接纳,让孩子遵循不同年龄的规律过着他们该过的生活,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健全地成长。
孩子需求真的很简单,拥有父母的爱与陪伴,在该玩的时候玩,该成长的时候成长就足够了。
以过去的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为界,未来当自己成为一名母亲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努力践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原则。
孕育生命是一项神奇的创造,顺应当下生命的状态,就是最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