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谜题》第十三章经验、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水门事件”的主谋G.戈登.利迪如何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把自己的手稳稳地放在燃烧的蜡烛上,肉像是被烧着了。有人问他:“你怎么办到的?不会感到疼吗?”他回答:“当然疼了,诀窍就是不要去在意。”怎么做到的不要去在意?当这么问的时候,已经在意了。(我联想到关羽的刮骨疗伤)

现象学:意识就是一切。

一个人关于世界的意识经验(怎么理解意识经验?我想到的,我们感知世界分为意识到的和意识不到的。意识经验即是相关事物的全部。比如,我相信对方瞧不起我,攻击我,这是我在对方说话过程中的体验,这是我的意识的全部。是我在此时此刻选择的、思考的、感受到的和根据我的意识会做出反应的。这可能和背后的价值观有关:世界是否安全的?他人是否可信赖的?我是不是可爱的?),即一个人的现象学(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我的理解比如描述爱的现象。不是直接说我爱你,我认为描述他人对我表达“爱”的现象是“爱我的人或者我爱的人”对我的陪伴、包容、肯定和照顾”。),比世界本身更重要。

卡尔.罗杰斯说,“我不对绝对的现实做出反应,而是对关于它们的知觉做出反应。对于我来说,我知觉到的就是现实”。

个体对世界的特定经验称做构念。构念是一种解释而不是对现实的直接反应,它们是可以被自由选择的。个体的构念每个人都不同。它们构成了你生活的基础,包括你追求的目标。通过选择构念(决定如何去解释你的经验),你可以达成自由意志。把这种选择的机会交给别人或者社会,你就失去了主动权。

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体验现实。

经验

经验,从多次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位老师说,经验是经历和体验。比如:我们说要尊重他人,您获得了哪些关于尊重他人的经验?平时生活中您认为尊重是一种怎样的经历和体验?谈到尊重,您想到了谁?谁会给您带来被尊重的这种感觉?

经验包括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主动的方面就是指尝试,是我们对事情有所行动。而被动的一个方面是承受结果,是指我们对事情有所行动时的有所体验,对经验进行处理就会产生结果,然后我们就要承担这些结果(比如:小马过河的故事?)。经验的这个主动和被动的两个方面的联系,可以衡量经验是否丰富,是否有价值?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这样的活动只是分散的、离心的、消耗性的。是不是说,活动要形成经验就必须要集中,必须要聚焦,必须要持续,必须要联系,必须要重复,必须要走向深刻,这样的活动才能够形成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所谓的智慧。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写到“单纯的阅读并不能形成智慧”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单纯的阅读不能形成智慧呢?用杜威的经验概念来解释的话,就是单纯的阅读无法构成丰富的经验或者有价值的经验,所以“单纯的阅读”并不构成智慧。

存在主义

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哲学上理解为真实的),分为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

存在主义以人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的和特定的经验为初始的分析材料,比如现在的你。(是否包括过去的你?未来的你?)

存在主义的关键问题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感觉的?又意味着什么?

经验的三个成分

存在的意识经验有三个成分,第一个成分是生物经验,由作为生物有机体所产生的感受构成,包括高兴、疼痛、冷热和所有的身体感觉。第二个成分是社会经验,由作为社会人的所思所想构成(指向人际关系?)。个体关于他人的情绪和思想,以及直接指向自己的情绪和思想组成了社会经验。怎么爱对方,看见老虎恐惧,崇拜某位心理学老师。这种经验来自于与他人构建的人际关系。第三个成分是内部的、心理上的经验,又称为自我世界。这是对经验本身的体验。当个体试图了解自己时的所思所感,自己的心理和自己的存在,这些构成了自体觉知(?)。观察自己的心理产生烦恼的经验,爱的经验,甚至是阅读这段文字的经验,当个体用这种方式探索自己的心理和感受时,这种令人困惑的经验就是自我世界。这种经验来自于自我探索。

“被抛状态”和焦虑。

被抛状态代表个体出生时恰好所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被抛的社会状态不同,经验不一样。比如被抛在奴隶社会时期和被抛在现代社会时期。

存在主义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1、为什么你在这里?(不知道)2、你应该做什么?(不知道)

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会导致焦虑,存在性焦虑。存在性焦虑有三种独立感受:苦恼、孤独和绝望。人类意识到苦恼是因为选择永远是不完美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这种存在性的孤独,只要你在,孤独就会伴随着你的存在性选择。每个具有觉察能力的人都认识到很多结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控制,我们会因为无力改变世界的重要方面而感到绝望。

我们逃不开存在性问题,这种存在性困境是没有出口的。

积极的人本主义:罗杰斯和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现象学是核心,人类有自由意志,人性本善并且有发展自己和世界的内在需要。

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生存的最好方式是更清醒地意识到现实和你自己。罗杰斯提出机能充分发挥的人,这种人能不带恐惧、不自我怀疑的面对世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如果你需要通过聪明、成功、吸引人或者优秀,才认为自己有价值,这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限制了你行动和思考的自由。

如果你认为只有你的行为符合了特定的规则和期待,你才是有价值的,那么你就会失去选择去做什么的能力。所有这些局限都违背了存在性的要求,影响你看到真实的世界、自由选择、为你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

一个机能充分发挥的人在生命中丰富的情感和自我探索,这样的人喜欢反思、自主性强、灵活、适应性强、自信、信赖别人、有创造力、独立自主、尊重道德、思想开放。她也“更理解他人,更愿意接受他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

人本主义精神疗法的目标,帮助来访者成为一个机能充分发挥的人。治疗的基本思想是:帮助来访者意识到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治疗师不好试图去改变他们;倾听来访者,使来访者感到被关注 ,无论她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个过程需要洞察力、消除价值条件,在理论上说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一个机能充分发挥的人。

个人建构:凯利

现象学心理学家乔治.凯利认为,个体对世界的经验是她的心理学最重要的部分。个体的认知或思维系统经验来源于一套独特的关于世界的观念,叫做个人建构。凯利把建构看做一个有两级的维度(量表上的范围从一个概念到它的对立概念,比如好—坏),人或物体可以沿着这个维度排列。这些建构可以包括所有相互对立的成对概念。每个个体有一套独特的建构,它们组成了他的“建构系统”。(这让我想到人与人的差异性。一位朋友对另一位朋友说,“我告诉你一个很大的秘密 ,我谁也没有告诉他们。你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朋友说,“好的”。“你知道吗,我上课会走思”。)

一段人际关系的建立,谁是主导?这些建构影响了个体对关系的看法(这让我想到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您怎么看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两个人是合作的还是对抗的?在这段关系中谁是主导?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这两段关系是怎么变化的?)。这些建构从何而来?凯利认为他们来自过去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科学家,科学家要获取数据(比如:这种感冒药李大妈、张大婶、刘大叔~~吃了都管用),建立可以解释这些数据的理论(这种感冒药治疗感冒效果好)。科学发展出准则,但是依据准则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科学家需要通过主观判断来选择理论。

凯利认为经验和知觉的总和提供了一些信息,用这些信息来发展关于世界的解释或者理论。这个理论是个人建构系统,它成为对世界的知觉和思想的构架。这个系统不是由过去的经验决定的,而是对过去经验的自由选择的解释决定的。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个体可以选择从中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个人建构系统的推论,凯利称其为社会性推论。该理论认为,了解他人意味着了解他的个人建构系统(怎么建构的好和坏?怎么建构的安全和不安全?怎么建构的爱和恨?!):必须能够透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心理咨询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了解。

(凯利提出的Rap测验:个体确定三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者曾经是最重要的人,然后描述这三人中的任意两人如何相似,和第三人有什么不同?然后是写出三种重要的思想,三种你欣赏的特质等,按照上面的程序做比较。每一组的问题都是相同的,这三者中的两个如何相似的?和第三个有什么不同?)

凯利的理论基础是任何类型的经验都能引起多种可能的构念。那意味着你自己选择了使用的构念;这并不是强加的,因为其他构念也有同等被选择的可能性。凯利称这种观点为建构替换论,它意味着你的个人现实不能独立于你而存在,你在你的头脑中构建了它。此外,你可以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去建构现实

建构数据的意义时,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同的构架。在这一意义上,精神分析、现象学、人格的基本取向特质等都是范式,每一种都是明智的,都反映了一种选择(这让我联想到在上学年龄不上学的孩子,我们认为ta有病,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ta的“明智”的选择)。科学范式的两个特点:一是在它们中间做选择并不是哪种对或者哪种错的问题,而是哪一种解决你感兴趣的问题;二是它们都是必需的,因为每一种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个体很多的建构系统或范式可能已经建立了一套信念系统,这些信念系统是有用的,并且是必要的。但是,过于狭隘的钟情于一种范式会使你忘记了(或者否认了)其他的现实构念也同样可能是正确的。

(不同经济生活目标的构念:第一个建构的目标是,“满意”目标,只要能承担得起,你可以做你想做的。第二个目标是“优化”目标,主张受益必须最大化,除非把能赚来的钱都赚到了,否则就是失败。这是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构念,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更大化的追求第二种,有些人认为第一种是没希望的,失败的。)

心流:奇克森特米哈伊

现象学取向的核心是对生存时时刻刻都进行的意识经验。奇克森特米哈伊相信无时无刻存在的经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关心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它。他的工作关注最优体验——了解并达到最优体验。奇克森特米哈伊研究发现,一个人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从事以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活动,或者是自己觉得有乐趣的活动。以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活动的主观经验——乐趣本身,奇克森特米哈伊称之为心流。心流的经验有如下特征:非常专注,注意力没有丝毫分散,只考虑手头上的活动。失去对时间流逝的觉知是体验心流的一个标志。

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秘密就是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处于心流状态。实现心流需要个体在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乐趣的事情上变得擅长(问题:自问,我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乐趣的事情是什么?)。同时心流有其不足之处,他人很难与在体验心流的人发生互动,ta可能听不到你的声音,对你不耐烦,算不上一个好玩伴。

坚韧:马迪

现代世界充满压力,人们评估压力给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损害,并寻求回避压力的办法。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萨瓦托雷.马迪提出,没有压力,人生枯燥,没有意义(找一份简单、收入高(尽管枯燥)的工作,和像自己一样的人居住在一起,并只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交谈)。很多人采用由他人和社会的期待所驱动的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其回避压力。尽管这种生活方式看起来安全舒适,但是容易导致一种存在性的心理病变,这种病变最严重的一种是麻木,感觉什么都没有意义,变得无精打采,漫无目的。症状稍微轻微一点,更普遍的虚无、愤怒、厌恶和讥讽成为经验的主导。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的另一个潜在副作用是冒险。只有极大的兴奋才能获得一个人的全部注意,从深层次的人生无意义中转移出来。这种“冒险”可能会导致混乱的性关系、药物使用和其他危险的活动。无论这些活动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目的只有一个,获得足够的注意力来掩饰人生中的空虚

马迪提出医治处方是形成坚韧品质,既一种接受而不是回避潜在压力源的生活方式。马迪提醒人们,人生的目的不是回避压力或者沮丧不安,而是培养兴致勃勃地应对挑战和从那些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

结论:心理学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根源是现象学,是每一个有意识的人无时无刻的经验。它指出经验之谜,教育我们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的唯一方法是了解其对于现实的独特观点。当你达到了可以从ta的角度去现象人生的程度,你才能了解其心理。这意味着如果你透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你就会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是他们对现实理解的自然结果。另外,没有办法证明你对现实的看法是对的,而别人是错误的(我联想到不吃嗟来之食的古人是对的?还是错的?还是受胯下之辱成就霸业的韩信是对的?还是错的?在适合的年龄结婚是对的还是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格谜题》第十三章经验、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