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偏执、狂热、变态。这四个词,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时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词汇。而后,“尊敬”是男友发出的感慨,我也十分赞同。所以我想这五个词大约最能形容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
男主安德鲁表面上是一个文静、体贴的人,他不擅长对视别人的眼睛说话,习惯忍让。在电影院跟父亲一起分享爆米花时,不喜欢葡萄干的他从不反对父亲将葡萄干混进爆米花里,他说“没事,我挑着吃就好了”。但同时,他对于架子鼓充满了狂热的喜爱,这种喜爱近乎偏执。他的性格显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温和,在家庭聚会的饭桌上,因为家人看不起他的音乐和架子鼓,他毫不客气的讽刺了两个兄弟所取得的家长喜爱的“成就”。显然可以看出,他在家中难以得到鼓励和肯定。加上在单亲家庭成长的他,可能因为母爱的缺失,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少年的愤怒都发泄在了急促的鼓点中。
在音乐学院,他遇到了同样对音乐狂热的导师弗莱彻,而这位导师用变态来形容毫不为过。遇到他之后,安德鲁对架子鼓的执著从狂热进化到了偏执。弗莱彻对于音乐的追求是极度扭曲的。他并没有作为一名老师的自觉,他只是在利用这些乐手实现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追求。他贬低侮辱乐队成员,一旦不符合他的心意,乐手就会被斥责、殴打,甚至立刻丢弃、他们对于弗莱彻来说,不过是“工具人”,有一个零件松动了,就会立刻被替换,毫无人情可言。而他的一点肯定,却成了安德鲁的唯一追求。为了满足他的要求,安德鲁一遍一遍的练习,手磨破了流血了也毫不在意。因为安德鲁同样是一个偏执的鼓手。为了架子鼓,他可以放弃自己喜欢的女孩(尽管我对他的“喜欢”持有怀疑态度)。为了一次演出,他可以在出了车祸之后依然奔跑到舞台。这种扭曲的热爱,让人害怕,但同时充满了尊敬。
搞砸了弗莱彻舞台演出的安德鲁被学院开除了。随后安德鲁得知了另一件事,此前弗莱彻口中那位自己重视的“天才”学生并非死于车祸,而是自杀身亡。他只好在父亲的强硬支持下匿名起诉了弗莱彻,并且成功让弗莱彻离开了音乐学院。无法继续学业的安德鲁看似放弃了鼓手这一梦想,但他依然被爵士乐深深吸引着。一次意外,他偶遇了在酒吧演出的弗莱彻,两人和谐的交谈起来。弗莱彻再一次和安德鲁谈起那个乔·琼斯和查理·帕克的故事,暗示安德鲁自己一直很中意他,自己所做的种种逼迫行为都是为了磨炼他。在今天,大家应该都会说,这不是典型的PUA式迫害吗?但电影的发展生动的演示了什么叫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对于单方面迫害这样的形容,不如说安德鲁其实非常享受这样的折磨,他认为弗莱彻对他的每一句辱骂和扇在他脸上的没一个巴掌,就像是琼斯扔向查理帕克的那个镲,都是为了让他知耻而近乎勇。安德鲁是一个宁可在34岁家破人亡也被人记住的人,而不愿意做一个安稳活到90岁颐养天年的人。所以,弗莱彻给他的,不管多痛,常人多么难以理解,他都不在乎。他只想在弗莱彻的引导下走上音乐的神坛。
这段对话,我认为是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对话,因此摘录如下:
“在英语中,没有哪两个字比“还不错”更害人的了。”弗莱彻
“那就没有个界限了吗?,比如,你逼得太狠,下一个查理帕克反而气馁退出了。”
“不,不会的。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
“嗯”安德鲁点头同意
“可是,安德鲁你知道吗,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查理帕克,但我努力了,我真的有努力了。就这一点,我已经比绝大多数人好多了。而我永远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如何努力过而道歉的。”
这段话,其实可以看出,弗莱彻的人格缺陷非常明显。他极其自负,并且对自己对他人的所作所为毫无歉意。即使他此前教导出的学生因为他的逼迫和折磨选择了自杀。对于弗莱彻和安德鲁这一类人来说,为了自己的热爱,牺牲一切他们都在所不惜。
这一段看似鼓励的对话,安德鲁和弗莱彻此前也同样有过。交谈时场面十分温馨,好像一位长者在关怀他的后辈,但后续的反转令人非常不适。第一次交谈中弗莱彻关怀安德鲁的成长轨迹,让他多听一些经典爵士乐以弥补自己在一个没有音乐从业者的单亲家庭中长大,而五分钟后,弗莱彻就当众用安德鲁从小就没有妈妈这一点来羞辱打错节拍的他。第二次,当他们在酒吧交谈结束后,弗莱彻邀请安德鲁和他一起去卡耐基音乐大厅演出。但是,却在演出当场,指挥众人演奏了安德鲁从未练习过的曲子,甚至没有给安德鲁一张谱子。因为弗莱彻知道是安德鲁的举报使他失去了学院里的位置,而他要狠狠的报复回来。
这样强烈的羞辱让安德鲁转身就走了,但是在看到门口等待的父亲时,安德鲁又回到了舞台,自顾自的开始演奏此前练习的曲目,还cue了整个乐队配合他。在结束一曲后,他依然没有停下,弗莱彻额恶毒的质问安德鲁在做什么,但安德鲁毫不在意。每一次敲击都将他手心的血与汗溅落在鼓面上,他肆意的敲打着,发泄着,享受着。而弗莱彻也被感染了,他开始站在安德鲁的面前,配合指挥着安德鲁完成这场安德鲁梦寐以求的solo。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而在结尾,我最在意的是安德鲁在场上尽情释放自己时,镜头中他的父亲的表情。我从这位父亲的眼中看到了陌生与恐惧。对安德鲁这样的狂烈的情绪,他十分陌生。对于在血汗飞舞的鼓点声中快乐得快要战栗的儿子,他有些恐惧。他的情绪反映出他对安德鲁不理解,也许正是因为众人这样的不理解,才让安德鲁对于架子鼓产生了越来越执著。
对于弗莱彻和安德鲁,我只想说“我对你的行为感到恶心和恐惧,但是我尊敬为了热爱不顾一切的你。”
我想,对于音乐的狂热是很多人都有的,追求完美音乐的善良而有力的老师肯定也有。所以我并不认同这样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让我思考的是,如果美好的音乐里,夹杂着这样扭曲的关系和情感,我还能好好的去享受吗?就好像患有抑郁症的小品演员,带来的作品是否还能让你感到快乐?答案是,是的。我十分诧异,但又觉得合理。别人耗尽心血的作品,如何不优秀呢。但是背后的辛酸痛楚,实在惨烈。
我认为这部电影探讨的并不是师生关系,它单纯讲述了两个偏执患者对于音乐的狂热追求。但值不值得这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考量。与我而言,肯定是不值得的,所以我可能注定是芸芸众生,无法在舞台闪闪发光吧。我十分不耻安德鲁对女友妮蔻的行径。一切为了追去梦想,抛弃家人爱人的行为我都不耻。尤其是当他能登上卡耐基音乐厅演奏时,他打电话想邀请妮蔻去观看,并且聊聊的时候。还好,妮蔻没有让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感情不是追求事业失败的替代品。
但我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趣而有力,不管什么方面,努力都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不一定是最好,但一定会比不努力要好一点。愿我们都有所爱,也为之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