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菊飘香——宋派衣钵传人宋丹菊的艺术人生路,离不开父亲宋德珠

宋丹菊,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为宋派最主要的传人之一。

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宋派”的创始人,宋德珠老先生。

宋德珠出生于1918年,是京剧宋派艺术的创立者,今年恰逢其诞辰100周年。

“宋派”,是个久违了的名词,在如今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各种娱乐项目层出不穷,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的娱乐项目往往仅限于听戏,以至于一个清朝中期才从安徽小戏班进京表演的曲目,慢慢发展出来的京剧,已然成为了国粹。

而当时的京剧演员,在世人耳中的显赫名声,绝不亚于如今影帝影后,甚至社会认同度还高过于如今的一些流量小生小花们。

稍微了解一点京剧的人,都知道有“四大名旦”,他们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的名字无人不知。而宋德珠则与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并称为“四小名旦”,倒不是以艺术成就衡量判定大小,而是小名旦的年岁确实比四大名旦要年幼。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四大童伶”,选出当时尚在科班或尚未满师的京剧旦角,等于说这四人当时还在戏班或学校作为学生学徒,就已经名满京城了。1940年,为迎合当时火爆的“四大名旦”称号,再次选举上述四人为“四小名旦”。

宋德珠是京剧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其知名度可媲美当今的武打明星成龙,当然个人作风要甩成龙好几条街了。他一生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年幼时父亲亡故,寡母家贫无计,只得将他送去戏班学徒。根据女儿宋丹菊回忆“为了练好跷功,冬天父亲在后院泼水,结冰后,绑上硬跷在冰上练,经常血、肉、汗水把布和腿肚粘在一起。即便如此,第二天一早,还是照旧。”

宋德珠如此勤学苦练,练出了很多惊人绝技,他的武戏具有“美、媚、脆、锐”的艺术风格,完整地、系统地继承了武旦行当的种种技艺,兼采前辈诸家之长,创造了富于个人特色的艺术美。从戏剧学校毕业之后就自组戏班,设台开唱一举成名,之后教书育人,治学十分严谨,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人才。

女儿宋丹菊就是他成功的学生之一。


宋丹菊幼承父训,在父亲的亲自栽培下卓然有成,可以充分继承衣钵,她记得“常常父亲两三点才回来,睡不过几个钟头,天不亮又起来练功了。”所以她从记事起就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来不喊苦累,立志要做一个优秀的刀马旦演员。她的一身好功夫,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可是自从京剧盛行以来,刀马旦都不是最受瞩目,甚至会有一种欠公允的说法,认为嗓子不够使的演员才会去练刀马旦,而刀马演员无论在舞台上多么卖力,也很少在系列演出时主演或挑大梁,大戏不多,主戏也少。而宋丹菊挑战了这一说法。

京剧的音域比昆剧窄,宋丹菊感觉在没有学习昆剧之前基本上是属于,高音尖细,轻音微弱的状态,但是她在看了吴美玉演出的《浣纱记-寄子》 以后,就爱上了昆剧,先后师从周铨庵、王传渠老师刻苦练习。

苦练了一年之后,在1984年的春天,独自上演了这部《浣纱记-寄子》,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有一位老票友感动的说:“这出戏能让我这样的老观众掉眼泪,说明这出戏演出了情”。

宋丹菊学习昆剧,经过艰苦的排练和经常的登台实践,以后她无论京剧昆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高音亮,低音充沛,气息运用自如,表情和身段也更精致了。

可惜因丈夫常年卧病,宋丹菊毅然抛下一身本事,仅做个侍奉汤药的好妻子,等到丈夫过世之后,她再度拾起父亲的家传宝贝。2018年,是她的父亲、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诞辰一百周年。为了表达纪念,一头银发的宋丹菊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显得精神奕奕。在她的指导下,重演了宋派经典剧目包括《金山寺》《霸王别姬》等,此次展演宋派功夫,全由弟子们担纲联演。这也许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

宋德珠的“宋派”艺术自上世纪30年代后期确立,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在中国的京剧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至今京剧界还在传说着:如果跻身于“宋派”行列,那将是武旦演员的幸事。

宋丹菊一直记得父亲:练功刻苦 爱写“光明正大”四个字的形象,而她的一生也是谨遵了父亲“学戏需刻苦,会唱戏也要会做人”的教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丹菊飘香——宋派衣钵传人宋丹菊的艺术人生路,离不开父亲宋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