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刷知乎,我发现“如何走出「讨好型人格」”的话题,热度特别高:
各位大佬在回答下面引经据典、唇枪舌剑,我看的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时突然手机响了。
你的外卖,我先放保安室了,你自己下来拿吧。
我不太...好的,也行...
我不情愿地,将视线离开了知乎网页。
当我穿上鞋下楼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唉?讨好型人格,说得好像就是我自己吧?
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
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吗?
-我要买最新款的iPhone,你借我点钱呗。
-好的。
-我打饭很急,给我插个队吧。
-好...的。
-你这头发,建议再烫染一下,办张卡呗。
-内心os:不!我不想!这次一定要拒绝!
-最后:嗯...嗯...好的,我了解一下...
如果你总是无法拒绝别人,为他人的错误找台阶下,甚至把让所有人都开心当做自己的责任,那这篇文章,就是你需要的。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你是个很nice的人;
他们总是对体贴细心、乐于助人的你,给予最高的评价。
但在你看来,这种夸奖很难称得上是一种奖励,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负担。
你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你把努力获得所有人认可,当做自己的使命。
但是当被别人夸奖时,又常常觉得自己配不上,全身不自在,甚至去反驳他们。
原因在于,为了照顾到别人的情绪,让每个人都开心,你隐藏起了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这让你无法从这样的关系和环境中,感受到安全感。
你会觉得很累。
察言观色是你,活跃气氛是你,看起来最开心的是你,最缺乏安全感的也是你。
只有你自己知道,讨好型人格,给生活增添了多少不必要的烦恼。
更可怕的是,行为上越是讨好,结果却越是不讨好。
姜文导演,在我们眼里很优秀吧,可是他也曾是一个长期讨好者:
当他被人问道:你的人生有失败的事情吗?
姜文坦言:
有啊,跟我妈的关系,我不知道怎么让她高兴。
当年我考上中戏,原以为这会得到母亲的认可,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通知书拿给她看。
可是怎么着?
她看了一下就扔一边了,说还有一盆衣服没洗。
众多的讨好者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只有成为非常优秀、别人期望的人,他们才会对我好、喜欢我。
于是一次次把指责的矛头,指向自己。
但其实,一个人是否讨好,与他本身有多优秀无关。
讨好,
是我们应对压力的手段
按照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观点,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也就是说,「讨好」是应对压力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我们是有其他的可选项的。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在每段关系中,都是一个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兴的讨好者。
不信?我们可以从一个小测试入手:
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没有我们不曾想要讨好的人?
比如你的父母?你所嫌恶的人?你的男朋友?或者你自己?
如果有,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因为在这些无需刻意讨好的关系中,我们感到了「安全」。
而让我们感到不安全的关系,正是我们想要去讨好的人——你的老师、心仪的女神、有求于他的学霸……
这样的关系,是不健康的,或者说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关系。
它更像是一种婴儿和父母的关系,是害怕被抛弃的单向依赖关系。
婴儿时代我们离开了妈妈就没法生存的恐惧,让我们过于害怕麻烦别人、得罪别人,会恐惧任何人的离开。
于是我们需要用「讨好」,来维持内心的安全和秩序。认为在每段关系中,除了讨好,无法给对方,更多的价值。
就像《凪的新生活》里的女主角凪。
她不喜欢吃玉米,但是会因为妈妈的一句:“这是妈妈和外婆亲手种的玉米,你不吃的话,它们就白白死掉了”,勉强自己把玉米吃下去。
长大以后,凪也复制了跟妈妈的相处模式,讨好同事、男友,努力不让他们失望,却让自己一次次受伤。
我们需要纠正这个认知。
成年人之间成熟的关系,应当是力量对等、相互依赖、彼此欣赏的。
不要害怕任何人的离开,也不要害怕得罪人。
没有任何一种性格,能避免得罪人;
成年人也没有那么玻璃心,需要你为他们的情绪负责和担心。
你只需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价值。
这才是真正的长大。
当你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发自内心地骄傲和喜悦,而不去管这个闪光点对别人没有价值,别人也会重新去审视你、敬重你。
因为你终于,没有将自己放在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位置。
看到没?
我们并不是必须非常优秀、成为别人期望的人,他们才会对我好、喜欢我。
外界的反馈,将会带给你更多的自信。
你将甩掉讨好型人格,会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轻松。
真实地活出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