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 《优势成长》3:消极情绪的底层逻辑

 继续《优势成长》这本书的输出,这本书最后一章节是关于个人系统本身内在层面的探讨,关于“情绪”这一块的文章,我之前也输出很多,这次就单独说说从这本书中给我带来的新视角。


在我之前对“情绪”的解读文章中,有关于脑科学部分,也有关于外在环境部分的论述;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节也更多是就外在层面对我们情绪影响的分析。


与我之前的文章有个相似的观点就是“情绪的产生来源于你对外在客观信息的定义”,一件事能否让你生气来源于你对它的定义是怎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下班途中面对堵车的现象;堵车这件事只是一个客观信息,如果你把它定义为“侵犯你的道路使用权”,那么你自然就会产生愤怒,急躁的情绪;而如果你把这个信息定义为“上天特意为你准备一段自己的时光”的话,你反而会有轻松愉悦的感觉。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对同一个信息的不同定义呢?


答案很可能是早期的成长环境,社会的规范准则,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与家人外出碰到堵车的情况,家人不是急躁的面对,而是利用这个时间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询问他在学校的近况时,他长大大概率不会也会拥有跟他父母一样的定义;如果大多数人面对堵车的情况感觉到是一种久违的时间恩赐感时,由于从众心理,其他人大概率也会加入狂欢的这个队伍里来.....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早期的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可能已经没有办法更改了,要想打破自己对既有观念造成信息定义的魔咒;你需要从结果倒推步骤分析;很多我们行为模式的固定是来源于既有观念的下意识行动,对或错你可能是没办法感受到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利用“结果思维”来反思你的这个动作,倒推是哪个细节出问题了,比如像刚才的堵车事件,你生气的动作很可是是下意识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从生气这个动作带来的结果去反思这件事,比如因为生气,急躁你闯了红灯,影响了你车上其他人的心情;这个影响的结果可视度越明显越有助于你自己反思。


从这个推导你还可以惊喜地得出一条反思准则:“当一件事结果不好的时候,正是你反思自己下意识的最好时刻。


书中关于如何高效沟通也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书中用四个字体现了高效沟通的核心,那就是“先跟后带”;“先跟后带”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在表达与你不同的看法之前,我不否定你的观点,寻求你看法的可取之处,跟你在情感层面取得共鸣之后,再引出我的观点”


书中有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例子:“如果在你回到家的时候,看到你的孩子正在马桶池里洗手,你会怎么教育孩子?”

 正常的人看到这个现象,本能的反应肯定是愤怒,随后也本能地打了孩子一顿;而书中的这位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呢?


在她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对她的孩子说:“儿子真棒,都会自己独立洗手了,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在这里洗手呢?


儿子说:“爸爸妈妈比较高就用那个高的洗手池,我比较矮就用这个”


那个妈妈说:“宝宝会自己洗手了,就是大人了,以后跟爸爸妈妈一起,用这个比较高的洗手池洗手好不好?”


孩子在妈妈的怀里,高兴地点点头。


然后这位妈妈说:“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试一试,好不好?”


孩子欢快地答应:“好!”


你看,这个例子就是先跟后带的上等范例,全过程,没有否定,没有打断,也没有消极情绪,最后却顺利达到了沟通想要的效果


以上是《优势成长》第三部分的解读,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062 《优势成长》3:消极情绪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