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唐代诗人杜甫印象

在唐朝,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忧心家国,离乱江湖流转漂沦;壮志难酬,武侯祠堂泣血沾襟。问天下苍生,何处觅得大唐盛世?诘魑魅魍魉,怎可辱没社稷黎庶?三吏三别前无古人,歌行律绝后无来者。

他一生未曾低眉折腰,韧拔坚劲沙鸥孤立;笔下纵横千古华章,沉郁顿措悲歌难抑。其人惊天地泣鬼神,其诗宗后世照寰尘。

他就是诗圣——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又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原籍湖北襄阳。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原,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在湘江舟中,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次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因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获得“参列选序”资格,没有得到官职。

直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才授得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后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官场不得志,但让杜甫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提起杜甫的诗,首要的评价都是“沉郁顿挫”。因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到了晚年,其情绪更加强烈。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传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还有《登高》《春望》《北征》等。

杜甫很注意对现实生活做艺术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或个别人物形象中。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八哀诗》《秦州杂诗》等。

此外,杜甫诗中还大量引用俗语,亲切、真实,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前出塞》中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唐代诗人杜甫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