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歌曲的偏好

我印象中,最早接触摇滚乐的时候应该是快上中学的时候,大概十1996年左右。距离崔健的《一无所有》已经过了十年。四大天王的时代我没有赶上过,那时候也太小了,再加上根本没有什么听歌的渠道(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当时听歌的主要渠道就是电视机,我还没有意识到收音机这个渠道,我家里也没有录音机可以用来听磁带),我记得当时某个电视台每天的固定时段会有一首流行歌曲播出,大概是同一首歌播放一周,然后换另外一首。到现在我还能印象深刻的只有《一封家书》了,那应该是在小学的时候,我也听高我一届的同学在某个早操的地方唱过,那时候真的很羡慕(其实是想出风头的欲望大一点,现在应该也会羡慕,不过也许不那么爱出风头了,现在更偏向务实了),也希望自己能上台唱一首。

因为接触到歌曲不多,喜欢的就更别提多少了,最爱听的一首歌应该是郑智化的《水手》,当然了也没有听过他其他的歌曲,还因为他的身体原因有一点点的应该不是同情的东西。根本没有一视同仁意识的小时候,应该是做过很多伤人的事情自己还不知道吧。在自己的觉知越来越多的时候(主要是通过书,本身的人际关系很单纯),经过朋友的提点,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有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不疼,不痛彻心扉就不能痛改前非,这是很讨厌的东西了。对事物的看法完全没有远见,有的时候即使看得清楚,仍然没有行动的动力,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感觉这是个心理问题,但是一直没有能找到适合的突破方法。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just do it,但这也恰恰是症结所在,就像是要想治疗这个病,就必须的治疗这个病,这样的一个逻辑,怎么破?

逻辑思维破不了的东西,那就由身体和情绪来破除?冲动的时候总能许下宏愿,热情一过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何能够保持这种尽头呢?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排在第一的就是积极主动,我知道,但是我能用自己的思维去控制自己的思维么?我要进一步觉知,思维并不是一体的,它可以分成若干部分,进行互相监督和督促么?就像把日子从按天来过转换成按分钟来过?让自己的思维也流动起来,不要固化,也许能有很多的可能性。不要受固于眼前,抬眼望,也许有更美丽的风景。

好像又是说的远了。印象中最早的摇滚乐应该是窦唯的无地自容,最近又听了听,感觉还是很有感触,很朴实很放肆的那种。上初中的时候,也没有思考这时候讲的是什么意思,就连它是窦唯写给王菲的这个背景,好像还是高中之后才知道的。哦,对了,不知道郑钧的灰姑娘算不算是摇滚,嗯,感觉不像,感觉又像。零点乐队,有一首歌,名字不记得了,只是中学有一个位同学总是唱其中的一句歌词“你到底爱不爱我”,这首歌我现在也听,但是我还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也不刻意的去记名字。当时还有一首让我印象深刻的歌,零点乐队的《离开》,我也是当时不知名字,只是知道其中的一句歌词“离开,那伤心的地方,回来,”就记到这里,感谢搜索引擎和我精准的记忆力,终于让我给找回来了。

当时我喜欢听这种歌曲,是因为它的节奏和歌词太适合十四五岁的我了,叛逆,狂野,前几天看到大冰的书,里面提到了瓶罐的故事,我的生活环境比他要好,但是当时的感觉也是很像的,非常容易被摇滚乐吸引。后来,我记得上初一的时候,我买了一台单卡的录放机,也可以跟别人借磁带听了,当时一盘磁带是10元,好像也有5元的,10元的可能是正版吧,反正我都是从正常的商店买的,至于磁带是不是正宗,也不用在意了。那时候,我才知道有专辑这个东西,不像之前听我爸爸的磁带,都是什么金曲合集。那时候,梁咏琪,任贤齐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尤其是心太软,整个一条街都播放同一首歌的景象,自从那个时候,才让我见识到了流行的力量。在我的认识中,这算是鼻祖吧。我当时听的歌曲,基本是受我同学的影响,至于他们从哪里了解到的,我就不清楚了。

当时虽然有了录音机,也可以听电台的歌曲了,但是仍然不知道,也许是新接触,还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中,也不能分辨自己到底喜欢哪些。听过范晓萱,应该是因为长得好看,声音好听吧,还听了陈小春的,我虽然没有看过古惑仔,但是我看过鹿鼎记,知道了陈小春这个人,听他唱“我没那种命啊,你没有道理爱上我”,小时候思维还不成熟,但是心情上比较倾向于做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角色。希望成为这个,期望成为那个,就是没有想想怎么好好的做自己,这时候还是要感谢爸妈,至少给我约束了一个环境和思维范围,让我不至于那么狼狈。

中学那时候,也有自己选择的歌曲了,除了陈小春,还有就是从电台里听到的,那时候的报纸上也会预告节目,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天下午一点的空中笑林,很多快乐的回忆,几乎听遍了播出的节目,连郭德纲也是从空中笑林听到的,我听得第一个节目应该是披风山招亲了。写到这了,好想再听听(现在真是方便,说听就听上了)。那时候的歌曲,听了白桦林,还有张惠妹(这是我自己买的磁带),喜欢就是歌词好或者旋律好听(这个好听不一定是大家都喜欢,只是自己喜欢,可能也不是思维语言能够描述清楚的,是感觉)或者是女歌手真的美。嗯,不管标准歪不歪,总算是自己拿主意了。

高中之后,主流歌手也就是孙燕姿和周杰伦了,几乎我认识的(因为我认识的人不多,可能是物以类聚吧,不能代表全部)的都在听,是当时的天王天后了。说到天后,还是要提王菲的,笑忘书,红豆,都是非常好听的了,我也是从同学那里知道这些歌的,当时我没有随身听,还借别人的MD来听,当时同学们都比我大方啊,我也不知道我这小气的性格从何而来,可能也不是真的从心底里小气,只是在做出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心理有点别扭,这个别扭不是不舒服,应该算是有一些不习惯。

想起来了,当时也有女同学(应该是学长)们听韩国的组合了,东方神起,HOT什么的,我当时还在想HOT?热?当时我除了听孙燕姿的歌(周杰伦的歌应该是高中二年级才听了,当时的爱在西元前和简单爱都非常火,我买的专辑偏偏是第一本,而且好像是盗版的。),还有beatles,甲壳虫乐队的yesterday,let it be,hey jude,现在想想真的是真爱,我还在晚会的选拔上,唱了一首yesterday,无奈我觉得我的同伴长的不咋地啊,哈哈哈,还跑调,也许是我自己的不对吧(我现在听过几位广东的同事唱beyond的海阔天空,总感觉他们有一句跟原唱不一样,不知道为啥,难道是互相学习的?)。那时候对于孙燕姿也好,Beatles也好,是真的喜欢,孙燕姿的专辑基本上都买了,出了就买。我记得当时有个特别可爱的女孩也非常喜欢,还托我帮她带过一本磁带了(也许我记错了后面的事,我记得专辑名字是leave,我当时以为是叶子,后来才明白,应该是离开,但是应该是可爱的,我的记性啊,对于细节和感觉记忆的总时那么清楚)。Beatles当时出了一份经典专辑,将他们的经典曲目录了很多。我己得专辑的名字叫做《One》,红色的封皮上面一个阿拉伯数字“1”。里面收集了很多歌曲,yesterday,let it be ,yellowsumbmary(黄色潜水艇),hey jude(后来孙燕姿也翻唱了),当时也算是练习英语听力了吧,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喜欢,但是喜欢听的那真是喜欢的不得了。后来还听过了杜德伟的《情人》,还有无印良品的忘了什么名字的歌,歌词有一句“我的世界从此以后多了一个你”大概是。好像羽泉也是那个时期听说了。还有一个摇滚乐队,我虽然没有听过他们的歌,但是也是听说过名字,而且听说的渠道还是很特别的。当时高中每年会有两次运动会,再一次运动会上,二班的一位同学一件黑色的T恤上白色的四个大字“梦回唐朝”,可能是中二病吧,对这个名字很有感觉,之后稍微问了一下同学,知道了唐朝乐队,但是至今没有听过,或者说没有主动听过他们的歌。

大学的时候,还是周杰伦。他从小天王到大天王,哈哈,经久不衰,他的团队是真的油菜花。经典的歌曲太多了,怎么听都好听,大学的时候跟同宿舍的同学一起迷。晴天,七里香,稻香,比起之前的龙卷风,斗牛,感觉都好听太多了(当然爱在西元前和简单爱还是很经典,果然应了《老男孩》里的那句:经典这个东西,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弥足珍贵)。说来好奇怪,要不是我想不起来了,要不就是大学真的没有听歌了。好像连随身听没有用了。只记得一个周杰伦,就把大学四年的歌都承包了。那时候有一本杂志叫做《数码时代》,我买他主要是因为会随机送一些小游戏,还有一些mp3格式的歌曲,我记得都不难听,但是有时候是一些没听过得动漫歌曲了,现在应该叫ACG?当时也算是跟着流行走了。

一下子时间跨度过了10年左右,期间基本上是听相声过去了吧,从2005年听郭德纲,因为当时接触的新段子少,都挺吐了的感觉,后来又听了老先生们的段子,反而有些新鲜感了。2014年又或是2013年,我了解到了beyond,知道了他们的经历,才迷上了(初中的时候,借到过一本光辉岁月的专辑,因为是粤语听不懂,好吧,我记得是放到我的随身听里之后,真个随身听都坏掉了)。最熟悉的两首歌就是海阔天空和光辉岁月了。这回是我自己觉得喜欢,追经典了。算不算摇滚乐呢?有些肯定是算了。感觉从这个时候起,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原因,还是已经沉淀了更多的选择,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喜欢听的歌曲,而不是盲目的追流行歌了,当然这也有个后遗症,就是好像跟流行绝缘了,偶尔听到好听的歌,也不知道是谁唱的,好听就好了。

2015年春天,应该是奠定我个人听音乐风格的时期,那时候,我终于知道了两个字“民谣”。不过我听得民谣基本以好听为主,旋律和词都不错,只是大部分有个特点,就是平稳偏向压抑,这可能是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吧,这是我自己真实的性格,也可能是我为了压制自己的真实性格而选择的风格,同样的,摇滚乐也是,也可能是我的性格,当然也可能是我为了压抑自己选择的?感觉说不通,我的倾向是,我内心深处是有生命力,有攻击性的,但是怕攻击性爆发出来会伤害到别人,我这里说的爆发是因为我自己控制不好,不能平稳的输出攻击性,正是因为这个,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暴力倾向,所以平时喜欢读书来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遇到事情往后躲,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胆子小,当然可能是真的,但是现在通过一些学习知道了心理学中的正负知识(一个人身上有A的同时,一定还有-A),我觉知到我表现出来的软弱,很可能是我内心汹涌无比的攻击性被压制的结果。音乐对人的吸引力特点在于,它不是从思维上获得你的认同,而是从你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我相信,这就与真实的自己有关。

最近读了黑塞的《荒原狼》里面有个观点,和符合我对于音乐喜好的特点。这个观点是虽然荒原狼孤傲,看不起小市民的生活,然而却很喜欢小市民的舒适生活。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对于音乐也是这样,说是我选择音乐,其实我只是听着当时的流行音乐,我的口味可能并没有变过,从一开始的黑豹,范晓萱,梁咏琪,任贤齐,孙燕姿,周杰伦到后来甚至还喜欢听TFboys,就是这样,当时什么流行我就听什么,跟大家保持一致,是个正常人。到目前为止,我在听Beatles,beyond,张国荣和大部分民谣的时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是真心喜欢,这些歌曲应该是我内心的选择。也许我会纳闷,为什么这些风格不同的歌曲,我都一样喜欢呢?人的风格不是要保持统一的么?当然不是,人的风格也是在随着时间和空间流动的,这样才是正常的,顺应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固化自己的风格,让自己内心感到扭曲。而且,最近读的《荒原狼》里面也有个概念可以作为个人风格的补充,书中描述的是人的灵魂,有没有可能同事存在狼和人两种,当然能,而且不光两种,从各个角度去看,也许你能发现各种不同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人可能喜欢不同风格的音乐,而这些又都是符合他内心选择的原因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不同歌曲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