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此次随作协采风团参加活动,小紧张,大震撼。紧张是因为第一次参加活动,大部分都是陌生人而我又极不善社交,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扎进文人堆儿里,好在大家都随和并不欺生。大震撼应该在“记住历史,走进未来”的参观过程中大家的同感。其实我还有点小兴奋,小迷茫。

      小兴奋,一是遇到一个三十年前的老同学,她竟然一眼认出了我还叫出了名字。二是午饭时听到容城县王老师精彩的西河大鼓演唱。西河大鼓从小就喜欢,只要收音机里唱便听,但后来生疏了。雄安成立后我的一个学生寻根溯源,深入挖掘西河大鼓艺术渊源和艺术价值,并成立了马三丰纪念馆,请了西河大鼓艺术家在雄安多地巡回演出数日,她被评为“安新好人”,我想和她做出的这个贡献应该有关系。

      小迷茫,是下午的“水凌读书”会,主讲人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很明星”的石英杰(当时才知道那么多人崇拜他)。知道他是源于他的一首诗“我始终没找到送信的人”。这首诗我读完就哭了!我和周围这些文人作家们比基本上算是胸无点墨,対现代诗更是门外汉,尤其是朦胧诗,常常是不知人家所云,偶尔有一首觉得似懂非懂就不错了。能看懂有共鸣还能落泪的记忆中没有。所以就找到他加为好友,关注他的诗,每一首都挺喜欢也基本能明白人家的表达,时而还能有些共鸣和感慨。我不知道什么诗是好诗,大概一百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可我的一个宗旨是总得要大多数人看明白才能评论好坏吧!

        石英杰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一首诗的好坏标准,不能因为你看不懂就说人家不好,好比说八千米海拔的高山,你站在不同高度视野不同,看到的风景也是不同。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也不尽然,我还是固执的感觉一首好诗首先得让大多数人看懂。因为大多数人是站在山脚下的,能爬到半山腰或山顶的其实不多,难道好诗就是写给那几个人看的吗?李白的诗基本层面的意思 山脚下的人 很多都能看懂,偶尔还能吟诵两句,是不需要爬到山顶的。石英杰的诗我也基本能看明白,当然可能理解不了太深。我就一直在山脚下。他还说,普通人柴米油盐不需要写诗,我感觉也不尽然,只是普通人写不出来而已,欲望还是有的。当然若能写出来可能也就不被归在普通人里了!曾和朋友一起爬山,到山顶看到层林尽然的烂漫秋色,他说很想吟一首诗,憋了个大红脸也没蹦出一个字。我想这可能和高度有关系了!

      一个诗的门外汉,在这里质疑一个明星诗人的评诗标准,自己都觉得好笑,但不说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呵呵,谁爱笑谁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