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追寻,白云解心 ——郭沫若诗作《新月与白云》赏析

月下追寻,白云解心

——郭沫若诗作《新月与白云》赏析

一弯新月如刀,路边松枝横曳。月照,影落,恰如枝倒地。

朵朵白云如冰,我心焦躁似火。吞下,冰凌,正解我焦心。

翻开郭沫若先生的成名之作《女神》诗集,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激情荡漾,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天狗》等等,作者用诗歌吹响了那个狂飙突进时代的号角,展现了彻底革命的“五四”精神,闻一多先生评价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然而,读了原作可以发现,不独《新月与白云》,《女神》里还有如《春愁》、《鸣蝉》、《晚步》等等一些清丽雅致、宁静平和的小诗,这又是缘何呢?

首先,他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曾经讲到,他在日本留学时,一度热衷于读庄子和王阳明的著作。其次,他当时身陷爱河,“差一步便可以跨过疯狂的门阀。把我从这一喊狂的一步救转了的,或者就要算是我和安娜的恋爱吧……因为在民国五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她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的”,诗人兼情人的大才子当然会有一番传统文人的雅兴的。 另外,郭沫若的小诗创作受泰戈尔的作品影响也很深,“我得到他的《新月集》,看见那种淡雅的装订和几页静默的插图,心中的快乐真好像小孩子得了一本画报一样。”“我真好像探得了我‘生命的生命’,探得了我‘生命的泉水’一样”,可见他对泰戈尔作品是多么的如饥似渴。

《新月与白云》是郭沫若早年的诗作之一,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时新月与白云分别为二题。其中“新月”当是对作者此前一篇

同名作品的顺承:

新月

斩月如镰刀,斫上山头树。倒地却无声,游枝亦横路。

以“月”来吟咏爱情,在中国这个诗歌国度里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等,不胜枚举,或喜或忧、或恋或别、或合或离,均可借月而吟。把弯月比作镰刀其实也有民间文学的土壤,如广西有句民歌唱道“新打镰刀半边月,妹你心肠冷似铁”,马汉民主编的《水乡情歌》里有一句“月像镰刀星像棋,汗珠子滴滴换白米”,还有黄梅戏《双下山》中小尼姑下山时“一弯明月像镰刀”,而“镀金的”镰刀是作者的创意,色彩明丽,既表现了意向“月”本身的特征,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望和赞美。“海上的松树”是想象,不禁让人想起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笔者认为作者所指的海应当是“月光之海”,“镀金的镰刀”一样的“月儿”斫倒了树,斫倒了我,是雄奇美丽的想象,其实体意象基础应该是月光下的树影和人影,形象而又恰切。

“白云”一段体现了诗人与一位日本姑娘的热恋情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古人写白云,总是寄托忧思与哀愁,而这里作者把白云比作“解渴的凌冰”甚是奇巧,此二者相关之处一为形状和色彩,皆出于自然,且随性可变,二是这两个意象有共同的内质即水,增添了小诗的清丽美和自然淳朴的气息。镰刀般的月儿把诗人斫倒,诗人欲将白云做的凌冰吞下,交相呼应,巧妙地展现了热恋情人间相互陶醉的热烈和奔放。

关于主题,于爱情之外,也许这首小诗还可以做其他的解读。如作者所言,“‘五四’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和我的爱人一样”,诗中所写之爱与眷恋又何尝不可以是作者和祖国之间的呢?在那个血与火的时代里,出国留学大多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拯救和报效多灾多难的祖国,甘愿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天狗》等等富含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光环下,《新月与白云》也许并不那么耀眼,然而这短

短六行小诗带给人晨风铺面的清新气息,蕴润了作者的诗性慧心,不失为中国新诗初创期的一朵奇葩。

附原作:

新月与白云

月儿呀!你好像把镀金的镰刀。

你把这海上的松树斫倒了,

哦,我也被你斫倒了!

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

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

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

——1919年夏秋之间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下追寻,白云解心 ——郭沫若诗作《新月与白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