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偶感》

《山林偶感》

夜静慢慢步入梦境中的山中,那青山翠绿青葱,湖水如镜面倒影蓝天白云无瑕,此情此景引人入胜,若能过上隐士生活是现在多少人的理想,归隐山林,泛舟而去,山水之美因人而美,感恩与我筑梦的您。

古人讲究居住的环境,这是人与自然沟通融合的重要条件。所以《长物志》在卷一·室庐篇中,开宗明义就提出:“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即使不能栖隐山林村野,也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奇特的翠竹)。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有一对联与山林无关,却在山林里细品另有一翻味道在其中。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人生就是一个局,局中人看遍世间万物,也别忘了观自己。由此想起一句禅语: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

出处《禅林僧宝传》(宋)慧洪撰之一句禅语

修禅的人既要高高山顶立,又要深深海底行。

立足于高山之巅,然后所见始广;

潜行于深海之底,然后所行始切。

见地广,小则明修行之理路,大则总佛教之全局。

内则自觉自度,

脱轮回于苦海,

外则觉他度他,

化净土于娑婆。

高高山顶立,觉悟人生是也;

深深海底行,奉献人生是也。

人立于世,当不离此二端,始可称人生圆满,如或不然,虚掷光阴,甚为可惜。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想起了《论语》〈里仁〉一句话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人生之大道。

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

正因为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

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

若使朝闻道,夕死即不为枉活。

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

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

由生到死可能是一生可能是一梦亦有可能是一刹那,望惜时悟道,不枉此生。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

花落三春莺带恨,菊开九月雁含愁。

山林多少幽闲趣,何必荣封万户侯?

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

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

放心宽,莫量窄,古今兴废如眉列。

金谷繁华眼底尘,淮阴事业锋头血。

陶潜篱畔菊花黄,范蠡湖边芦絮白。

临潼会上胆气雄,丹阳县里箫声绝。

时来顽铁有光辉,运退黄金无艳色。

逍遥且学圣贤心,到此方知滋味别。

粗衣淡饭足家常,养得浮生一世拙。

已到子时,夜梦吉祥。

妃子笑于珠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林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