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小白

近期在“头条”发了四个帖子,算是在该平台的初体验。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四”在宏观数据中的权重微乎其微,不过以点概面谈谈一个普通用户的体会罢了。

入坑较晚,一己之言。

帖1
帖2

帖3


帖4

发布时间顺序:JW万豪之夜/站在七月上/暨阳湖风光/自私能让人长寿吗

发布类型:视频/文章/图片/微头条话题

展现量:989/14/535/31000

由个例推论共性

1.流量展现顺位:
团队运营、实力坚挺的官媒>风格固化、有特定粉丝打投、依靠资金引流附带广告植入的职业自媒体>打一枪换一炮、为流量不断变化题材的业余自媒体>偶尔试水的“游客”。

2.受众喜好度顺位:

大事件及突发事件>时政与国际关系>偶像明星>民生>娱乐八卦>其他。

3.版块类型接受度顺位:

话题>直播>视频>图片>文章。

4.短平快的特点:

有数据显示,“头条”4亿用户中将近一半发布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因此发布的内容宜通俗、发布的形式宜动态、发布的时机宜迅捷,这恐怕也是“字节跳动”创办者的初衷。

以“自私能使人长寿吗”为例,微头条话题,正文内容与票圈发文一致,头条小白、未作引流、无粉丝,两天的展现量为31000。

标题中“自私”、“长寿”是普通老百姓过滤信息时易停驻的关键词,较大程度上提升了点击率。

5.除专业领域或学术性分享,谨慎涉足“文章”版块:
碎片化阅读时代,除特定的读书、文字创作平台外,包括但不限于“头条”的各大媒体中,“文章”版块的受众占比最低,且“头条”的“短平快”决定了其长度与推荐量成反比的平台设置:文字越长跳出率越高;跳出率越高,平台给予的推荐越少。

大概浏览一番,你会发现一两块小豆腐块+三五张图片的容量是大众百姓最喜欢的,标题吸精的话尤胜。

写手水平、图片质量、是否原创倒是次要的了。

由体验引发感想
首先,任何平台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个人风格与平台风格合拍与否,用个体好恶作主观臆断着实不可取。

那么,倘若欲以此为职业或半职业,借媒体之势安身、立命;吸粉、吸金;不说非得搞些出位或博人眼球的花样,至少需费点心思研究每个平台的受众和喜好,对每篇推文内容反复推敲甚至重砌,反复试错。

换句话说,“迎合”的代价必定会牺牲掉相当多的自主权——这不是平台的问题,要玩就得遵从游戏规则。

以《站在七月上》为例,发布于“文章”版块,图片与文字均原创。应了前面提到的梗,文章越长推荐越少,尽管文字部分一再精简,阅读量仍仅为14。

试想把此文分成若干日更,标题换为“沪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给南通旅游带来了何种机遇”或“南通有哪些小众又小资的地方”,调至“微头条”中展现,再贴上一些标签,相信阅读量的呈现会完全不同。
但如此的话便与成文的初心相背离——本是为了突显“南通”这座城市的底蕴格调,选择了用散文的方式记录。一篇自认不算粗俗的文章在篇幅上已经收枝蔽叶,假使再做结构上的肢解、气质上的变味,我不愿意。

这与“游戏规则”并不对立,既然选择了“文章”版块,就该坚守“写文章”的基本态度,所谓玩什么,像什么。

14吗?不打紧的。

文本删减之一
打个比方,我问高中毕业准备勤工俭学的女儿“你去唱了一次歌为什么就不去了?场子里催你呢。别人在雅思培训机构做助教,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只拿100块,你这一张嘴就好几百的”,女儿回答:“感觉不好”。
其实我是明白的,“感觉不好”四字涵盖了很多言未尽之意。有些事等到你尝试了、体验了,才知晓和当初所想有多么不同。

孰轻孰重、如何取舍,真是因人而异了。就像很多人与我相似,仅仅出于个人意愿分享所见所思,未开设公众号、未深耕于平台,形式上“偶然一玩”、“随性一游”,内容上坚持原创和品质,不为“流量”一说改头换面、钻营太多。

也正基于此,女儿的唱歌、我的图文、别人的××,暂时还能够单纯地称之为——兴趣爱好。

感觉不好名利何用?人活一世,非不得已仍需象牙塔续命,哪怕只得片衫片褛之暖、片草片木之依。

蓝心羽/《麦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头条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