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普通人成功的秘诀

《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

                解读:左手牵右手

在生活工作中,经常遇到领域中的高手大师,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他真的很有天赋,他是天才。

普通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断精进,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但收获甚微?难道真是基因的问题?那普通人就不能成功了吗?

今天解读的这本《刻意练习》,就能揭密天才背后的秘密,传授普通人从新手到大师的方法。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正确方法的。

本书是两位作者合作撰写。一位是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另一位是科学作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他是著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在世界最有名望的两家科学出版物《科学》和《自然》担任编辑和作者。

介绍完作者,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作者是从哪三个重点来讲述本书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其实世上并无天才;第二个重点是:一直阻碍普通人成功的三大误区;第三个重点是:普通人如何实现从新手到大师的蜕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其实世上并无天才。

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6岁时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时写出一部宗教剧和几部键盘乐协奏曲,12岁时创作了一部歌剧。而且年幼的莫扎特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任何一种乐器发出的调子,这种能力在音乐中被称为完美音高,据说在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

一直以来,世人公认他就是天赋过人的天才。

然而,2014年,日本东京的一音会开展了一项实验,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练习,完成训练之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并且可以辨别出在钢琴上弹奏的单曲的音高。这意味着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那么莫扎特究竟是不是天才呢?其实,莫扎特的特殊才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个中等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把心血倾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莫扎特4岁时,父亲便开始全职教他学习小提琴、大提琴以及更多其他乐器。所谓“天才”其实是训练的产物。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绘制了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画像。据说,他在完工时写道:“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精于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个事情看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在崇拜者眼中,这是超常天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4年艰苦卓绝的虔心工作造就了这一杰作。

所谓的天才,不是以身具有的才能,而是通过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好了现在来讲第二个重点:一直阻碍普通人成功的三大误区。

第一种误区即认为个人的能力受基因的限制。

古话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也是遗传了基因。没错,人在身高或其他生理因素上受基因的影响,还有那些特别勤奋并正确练习的人,加上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会取得更快的成功。

但这是一点点的影响,而大多数人却拿来困住自己的思想。人家是有聪明基因的,不用努力一样成功。所以望而却步。

第二个误区就是以为只要长时间的练习,就能成功。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真是这样吗?无论天赋、无论出生,只要1万小时就能成为领域内领先人物?

但真相是从来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放眼望去,多少人一辈子从事在他们的工作中,耗费了一生的精力,但又有多少人在领域中成功了?可见光靠长时间的练习真的是劳命伤财。

第三个误区就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还记得上学时,班里总有那么几个人,上课认真,下课努力,但考试成绩并不理解。

工作岗位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但技能并没有提升。

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成功不受限天生的基因,也不是投的时间比别人多,拼命比别人努力就会变得更优秀。可见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下面来讲本书的第三个重点:那普通人如何实现从新手到大师的蜕变。

首先,我们要从“天真的练习”过度到“有目的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就是光知道练,却不知道正确多少。这种埋头用功的精神可佳,但练的没有成效。光想依靠反复地做某件事情,是得不到提升的。

作者认为要从“天真的练习”变成“有目的的练习”,这样才能在进步中成长。

作者让大学生史蒂夫参加他的一个记数实验。就是他报一串数字让史蒂夫在复述出来,看他能记住几个。刚开始史蒂夫最多也就只能记住8到9个数字。怎么也超越不了9个数字以外。

史蒂夫都有点动摇了,但他还是不愿放弃,就想办法,把数字组成小组来记。比如257和194,每次尽力让自己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经过这样有明确目标的努力练习,史蒂夫居然记住80个数字。

那怎么做到“有目的的练习”呢?它主要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练习。

练习不但要有目标,还要确保你在练习的时候保持专注。现在干扰我们的信息太多了,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做事情的注意力。

当你准备做一件事,如果手机就放在身边,会不断有消息弹出来,你停下来处理消息,处理完一条又一条信息后,时间就过去了好久,而事情还没有开始做。

要想练习出效果,这样做肯定是不可行的。练习是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所以要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保持精神专注。

第二是“有目的的练习”要及时收到反馈。

反馈就是能够从另一个维度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好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引导我们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记得高三时,老师经常会发好多试卷给学生练习,然后老师在分析答案。这样反复练习,不断纠错,进步很快。

莫扎特从小就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的音乐成长道路就是不断练习,不断接受他父亲的教育引导,才得益飞速发展的。

可见不管在哪个领域,想要得到更快更精准的成绩,是需要领域中的导师来帮助点拔的。

如果没有找到导师的时候,想得到有效练习某种技能,记住三个F:专注(focuse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lx it)。把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反复练习,并且有效分析、确定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

第三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大学生史蒂夫在试验中,如果在8位,9位数字时,他如果不原走出舒服区,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进步。

通过制定跳一跳就能够着的小目标,不要太高,太高了如果完成不了,会打击训练的积极性;太低的话,会让我们回到舒适圈,无法激发自己的潜力。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你会碰到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看上去你永远也做不了。只要不断想办法逾越这些障碍,就能走出舒适区,迎来新高度。

第四是要保持动机和兴趣。

减肥非常挑战人的毅力。但有了动机就容易多了。

不减肥,我们会越来越胖,会变得更加放纵自己;会变得更没有自信;肥胖可能会遭受病痛的折磨。

减肥成功了,拥有苗条的身材会看起来更有魅力;好的身材可以穿上更多漂亮的衣服;健康的身体更能让人充满活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乔丹爱打篮球,是他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这样每天辛苦的训练,是没几个人能坚持并取得卓越的。

长期保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提高大脑适应能力。人的大脑和身体一样,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它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根据你对它们的使用而改变。

人的身体有极强的适应性,通过刻意训练,能够极强的改变身体的适应能力。

你觉得人类做俯卧撑的世界纪录是多少?

1980年一个日本人做了10507个,这已经超出想象了。1993年一个美国人花21个小时做到46001个。震撼吧,这就是超强的适应力。而人的大脑也具有这样超强力。

常听说的一句话:脑子越用越灵活。有些人平时使用脑太少,大脑神经就难以得到强化,某些神经线的链接处于中止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思考力。如果不断学习新知和技能,就会调动脑细胞运转,让大脑的神经网络活路起来,思维也就不会固化。

明确目标,专注练习,跳出舒适区,找到最优秀的老师,及时反馈改进,保持动机和兴趣,周而复始的高强度训练,整个过程就是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激活大脑的适应,没有天赋也成天才。

来对本书总结一下,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刻意练习的结果。要想在某一领域快速成长,最好让这个领域内第一流的人给你指导和反馈,你可以及时学习到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没有条件找最好的导师,只要你遵循刻意练习的几大原则,学习杰出人物的方法,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不断尝试改进,普通人一样会逆袭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密普通人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