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何店贯庄慈山,去寻觅地母寺飘逝的晨钟暮鼓

小时候,听父母讲故事,这样起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于是我就转起了眼珠,接下来肯定就是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后来,学会了朗诵诗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诗句里的意境比大人的故事有意思多了。

再后来,有了游历名山古刹的机会,听遍晨钟暮鼓,木鱼声声,我不是佛教徒,自然不会坐穿蒲团,悠然入定,但我能听懂诸恶莫作与人为善的禅意。

不是“智者乐山”,也非“仁者乐水”,但凡在闹市里居久了的人,都想到葱郁的山上去看一看,到山上的寺庙里去转一转。人皆然。

这个双休周六,恰逢六一,随州户外老虎队例行骑行,大队人马42人,浩浩荡荡,从城区直奔贯庄慈山,慈山上有座寺庙,遗憾的是,庙里没有老和尚,也没有小和尚。

去年的5月26号,星期六,老虎队也是骑行慈山,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

慈山其实并不远。它离城区也就30km左右的距离,从何店到贯庄后,再向西约6km,就到了慈山脚下,上山的路有些陡,可以弃车陡步,用不了多长时间,约3km就到了山顶。

慈山其实也不高。它海拔323米,比它旁边的488米的十九山低了不少。

慈山上有个寺庙叫“地母佛寺”,去年来的时候,我看见后觉得奇怪,回家后曾上网查询,发现诸佛中并没有地母佛一说,心想可能是建造此处寺庙人的杜撰了。据随行清楚此寺庙来历的骑友讲,慈山上原有一座小庙,只是相当破旧。山下有一村民,累家巨富,却没有子嗣,后上山拜佛求子,果然如愿。遂还愿建造了这处寺庙。

这次我们老虎队来的时候,发现山脚下写了一块“山上寺庙已封闭”的牌子,心中忐忑,很多骑友因此就没有继续上山,其余还有我们20多人,想一探究竟,就继续向山上徒步进发。

山路两旁绿植如海,松涛阵阵。布谷、秧鸡、噪鹃、斑鸠的叫声时远时近,“鸟鸣山更幽”,有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鸟鸣才使得大山更显得寂静。正是板栗花开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板栗花特有的味道和一个多月前盛开的石楠花何其相似,些些甜腥,夹杂着大山的味道充斥在空气里。路边还有桑葚,落在地上一片紫黑,已经吃了一个多月了,生命力真旺盛。村边的杏树上结满了黄黄的杏子,已经熟透了,摇一摇树枝就掉落一地,它只有街上卖的杏子的一半甚至1/3大小,看像差一点却很好吃。还有栽秧苞子,麦苞,四月籽等野果,在路边挂着,稀稀的,青青的,那是由于在路边被行人摘了的缘故。

快到山顶的时候,是一架红色的陡峭“百步天梯”,直贯山巅。气喘吁吁地登上来,豁然开朗。

那映在绿植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殿墙,青灰色的殿脊,葱翠的树林和竹林,下面是一个大殿,依稀有地母佛寺的匾额,拾级而上坡顶是一个小殿,墙后写着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中间打横是一个客堂,全部都上锁了。我们去年上来的时候也是上锁,无缘一见殿堂真容。三组建筑看起来成色都还很新,不超过十年的样子。只是,院子内外芳草萋萋,长满了半腰高的蒿草,门上落满了灰尘,两个香炉不知被什么人砸了,钢筋露在外面,地上还有瓦砾。看得出来。没有僧侣住持,也没有香客,游客可能也极少光顾,一片破败的景象。

骑友们在寺庙外漫步,深深感觉到时过境迁的况味。当初有缘人建造它,建了也就建了,虽然没有僧侣香客信众,但一切随缘,何必又要人为的毁坏,让它一切沐雨随风,让它在岁月里自然湮没不好吗?能够在这里邂逅,应该也是一种缘分啊,何苦那么决绝。

慈山的地母佛寺就这样静静地在岁月里寂寥着,看着一年一度的花开,看着一年一度的叶落。没有晨钟暮鼓,没有木鱼磬声,客堂前的竹林在与风中搖曳,龙雕翅角下的风铃响了一下,又恢复了铁的凝重。时间与空间,一点一点消散。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骑行:何店贯庄慈山,去寻觅地母寺飘逝的晨钟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