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刻意练习》

本书是学习领域的经典著作,颠覆了我们对天才、杰出人物、以及学习的传统认知,它将告诉你如何利用刻意练习的法则提高或改进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

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天才是训练的产物。大家熟知的莫扎特,4岁的时候就有“完美音高”,即能分辨任何音乐的音调,这种能力一万个人中才有一个具有,这一直被用作证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绝好例子。但是2014年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招募了24个两到六岁之间的孩子,训练一年后,全部都具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甚至后来一位32岁的成年人也通过自我训练实现了完美音高。国际象棋比赛中神奇的“波尔加三姐妹”,在此之前人们总是认为国际象棋是男人的游戏,让男女对弈是不公平的。但大波尔加成为了第一位有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小波尔加更是在15岁时成为特级大师,是当时无论男子还是女子特级大师中最年轻的。她们一度被称为神童,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实际上她们背后是著名的“波尔加实验”,是他们的父母主导着对她们的培养和发展,精心设计、全心全力地把孩子打造成行业最佳。事实上,大脑和身体一样,都有极强的适应性,比如有人21小时做了46001个俯卧撑,有人在12小时内做了4654个引体向上,有人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67890位,而这些都是可以被训练的。

但我们熟知的,由《异类》这本书而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法则并不可取,首先它并不神奇,它只是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地因果关系的渴望,数字主要来自杰出的小提琴学生20岁之前的累积训练时间,但实际上之后他们想要成为一流的小提琴手往往到30岁左右才能做到,此时他们可能已经投入了两万多个小时。其次,这个数字也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记忆力大师,有些人只用了几百上千个小时的训练就达到了最优。当然一万小时法则有一个重要的正确的观点是: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成为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

那为什么大多数受训练的人并未成为天才或取得成就呢?作者认为是训练的方法不对。我们大多数人常常陷入到无效的练习中,反复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水平。而有效的练习不等于长时间的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的、刻苦的练习,而是有目的的练习。什么事有目的的练习呢?其一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比如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地演奏完曲子、打高尔夫球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刺手等。其二是专注地练习,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其三是包含反馈,需要及时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走出舒适区,逼一逼自己,突破自己。

而作者强调的刻意练习也是有目的的练习的一种,是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提升和训练技能的方法。在理解刻意练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心理表征,即我们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其它事物相对应的具体或抽象的心理结构。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我们就会想起那副油画,职业棒球运动员只要看到投球手的胳膊开始动,就可以大致判断出球往哪飞,高超的棋手看棋盘不只是一个个棋子在动,还能看出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接下来的走势。

那到底什么是刻意练习呢?作者认为有两个标准。第一,你所训练的领域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比如国际象棋、体育、芭蕾舞小提琴、钢琴等;第二,必须有一个能够给你布置作业的反馈的优秀导师,这样你才能刻意训练。当然,大多数行业是不满足这两个标准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利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提高自己的技能。原则一:明确你的目标,想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原则二:尽可能找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高手或经典书籍,获得高质量反馈;原则三:研究这些杰出人士或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原因;原则四: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书中有一些具体的刻意训练的例子,读后获益匪浅,也改变了我对天赋和后天练习之间关系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