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一定要有好结果

谷非古/文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苏轼的,或者说,没有人在读过他的诗词后,不曾喜欢过他吧。他的豪迈中带着一丝细腻,豁达中含着一点深情。我相信,每一个在惨淡生活中心怀理想的人,都曾被他打动。

你若问我,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我脑海中会一下子浮现出好多形容词:幽默、热心肠、慷慨、美食家、爱社交、爱喝酒,但酒量特别差……

从这些形容词中,你不会窥探到他在浩浩荡荡的政治斗争中漂泊不定的一生。对了,我还忘了一个词:乐观。通常,我们选择用这个词去形容过得比较惨的人。

苏轼享年64岁,除了青少年时期在故乡眉山过了一段快活日子,此后大半辈子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足迹遍布中国。

尤其是在王安石当政那段时期,他被贬谪出京,近15年间换了6个地方做官,中间还有一次被捕入狱。

他在一首给弟弟子由的诗中说,他的生命犹如在旋转的磨盘上爬行的蚂蚁,犹如在旋风中飞舞的羽毛。

苏轼这一生,不缺位高权重的时候,更多是身不由己的时候,在多番起起落落中,也曾狼狈,但从不落魄。

苏轼画像  北宋 李公麟(传)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苏轼广为流传的文字背后,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在接踵而来的灾祸中,始终秉持的乐观与独立、热爱与鲜活。

一个人能在逆境中依然尽力恣意生活,毫无疑问,他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因为“东坡肉”,我们都知道了苏轼是个还不赖的厨子。

他还爱喝酒。谪居惠州时,他发现每家每户可以自行酿酒,这等好事,爱动手实践的东坡居士怎会错过。他向邻居讨教,自己学着酿造爱喝的桂酒。还兴致勃勃地写信给朋友,教他们酿酒技术。

这酒酿得究竟如何,还是看看苏轼儿子的评价吧:在被问到父亲是怎么做桂酒时,他们笑着说,父亲只是喜欢试验罢了。桂酒他只试着酿过一两次,尝来犹如屠苏酒。

虽然这两种酒我都没尝过,想来差别必然也是蛮大的。

60岁时,苏轼被打发到儋州,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他和家人一度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在这个食物匮乏,植物繁茂的地方,苏轼喜欢到乡野去采药,并整理成医学笔记。

运气好的时候,他还能发现一些好吃的野草,带回去当食物。

在谪居生活之外,苏轼也从未忘记他的“本职工作”。这一腔热血,恐怕也是他始终没能成为好友吴复古那样的逍遥道士的重要原因。

被贬黄州时,苏轼看到当地有溺死初生婴儿的残忍习俗,他无力拔掉这些人心中的毒刺,只好成立一个救儿会,自己每年捐出十缗钱,也向富人募捐,用来买米、布、棉被等生活用品。

救儿会相关人员定期到各村落调查贫苦孕妇,她们若答应养育婴儿,就赠予金钱、食物、衣裳。

若说苏轼有什么“缺点”,说话从不藏着掖着要算在其中。在官场,这一点足以让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吃过亏,但不改。哲宗元祐年间太后执政时,苏轼得以被重用,然而在席卷重来的政治斗争中,他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次,他还是选择大声说出那些“不该说的话”。

在一本奏章中,他写道:“……马生病,不能以言语表达。人虽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马。”

苏轼在政治上是有抱负的。无论官场顺利与否,他坚持为民请命。仅仅在求朝廷宽免贫苦百姓欠债这件事上,他就多次上奏,丝毫不管这一举动会被政敌当作多大一个把柄。

在担任杭州太守期间,他还自己捐款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据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正因为如此,在苏轼失势的时候,他依然有大批追随者,总有人愿意向他伸出援手,哪怕会招致灾祸。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从儋州北返的路上,苏轼经过的每一个城市,都受到欢迎,特别是那些他曾经为官的地方。

有充满趣味的生活,有愿意为之努力的工作,这一生可以过得很好了吧?

不,还不够,还得有至少一样志趣。

苏轼的志趣显然在于文字,在于写作。

苏轼书法

早在考取进士时,文采斐然的苏轼就已声名在外,欧阳修去世后,他随即收获了文坛盟主之称。

他是少有的通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取得了很高造诣。他热爱创新,其词开豪放一派;其画开文人画一派。

哪怕在漫长的颠簸流离的日子中,这项志趣也从未中断过。

在黄州谪居时,他完成了《易经》和《论语》注解,在海南儋州时,注完了《尚书》。此外,还完成了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

我相信,在儋州炎热潮湿,蚊虫肆虐的环境下,文字创作这项志趣一定为苏轼提供了可观的精神食粮与动力。

苏轼《潇湘竹石图》 他尤其擅长画墨竹和怪石

胡适曾在文章中写给青年人三个药方,第一个就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说的便是志趣。并不是搞发明,做学问,才叫研究。

志趣与兴趣不同,兴趣大多只是一时的喜欢,志趣却包含着一种人生期望与志向。人若有一项真正的志趣,前提是对身心有益,一辈子必然不会混得太差。

在儋州的最后一年,苏东坡在杂记中记下一段故事:

那是一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一行书生邀请苏轼夜游,一直玩儿到三更天才回家,家人已经睡熟,见闻此情此景,苏轼不禁放声大笑。儿子苏过问父亲笑什么,苏轼说道:“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便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韩愈择一处钓鱼而无收获,就想换一个地方。殊不知,不是每一次挥杆,都能钓到大鱼。

此时,苏轼这一生也快要走到尽头了。翻看他的职场简历,许多人会为他惋惜,怎么总赶不上好时候,得不到好结果。

但苏轼用他此生的全部经历回答我们: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有令人欢喜的结果。

即使如此又如何呢?怀着对生活的热情、对职责的敬畏、对志趣的追求,这一生,终会是快乐而圆满的。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谷非古】,欢迎来玩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一定要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