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修行是应该出世还是入世

关于道教,现在了解的人相比之下还不算太多,关于道长,更多人的意识仍然停留在出家道长,不结婚不吃肉,深山修行不问世事的阶段。人们更愿意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当作崇拜的标杆,把自己无法过上的生活称为世外桃源,把自己世俗心态外的善良美好看做灵魂的升华。这一切美好的“假象”,唯有附加在一位出家不问世事之人身上,才方显完美。

是天真还是无邪,是自我激励,还是自我欺骗?就好比,一个至理名言、人生大道理,百分之八十的人心中都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一个成功人士或者所谓的高道大德说出来,就变得异常的激励人心,变得万分有道理!甚至被标榜为成功名言,人生哲理!


也许俗世中太过凄苦,人们更愿意在心灵深处为自己寻得一方净土,来慰藉灵魂深处那一丝丝冰冷的空虚。


可是,不要把你世俗的心态延伸到道教中来,因为道教的思想和理念不同于其他宗教!道教追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返璞归真,不论是出世也好,入世也罢,只要向道的心相同,人人都能参悟道法、修成得道。何苦纠结于是否出家?是否脱离世俗的嘈杂?要知道,真正嘈杂的都是人心,而不是外界!

纵观古今,在道教中很多被现在世人推崇的高道都未把是否出家看做成道的标准,甚至可以说,都未曾有一丝丝在意过。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等,都是道教思想的代言人,人们关注的是他们倡导的思想,关注的是他们留下来的文学著作,而他们是否是出世的道士,没有人在意,也不会在意。


老子《道德经》被道教推崇为经典之一,也是入道修行之人必读之物,里面反复表现出对社会热切的关注,和教导人们如何管理一个小家、治理好一个大家!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无为无不为。道教崇尚的个人主义也是为了获取幸福,并且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老子留下五千真言,把他治理国家、治世修道的哲学留给后人,这就是为。“为”或是“不为”在于时间与机遇,可以是动态的为,也可以是静态的为;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动。


这就是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之处,前者可行则行,该止则止,遵循自然条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 人间世》,“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宪问》。《道德经》收篇之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什么是为而不争,我做了,并非要公示天下,不求名声,默默而为,无为只是表面现象,就像一条河,看上去没有变化,实质却一直在流动。


“劝君莫谈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灰”,生命是最可贵的,不可随便成为他人的棋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然后才可能帮助国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乐,实现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


所以,道教并不是一味地坚持出世,不参与社会事务,只是需要看机会和条件。《道德经》中说“何其光,同其尘”,有道之人不显出自己的道,融入普通人之中,好似低进尘埃里,当然前提是你是有道之人,至于普通人,本身就是尘埃。


现在正值清平之世,正是积极入世的好时机,把个人的修行和德行用于成就社会,才是道教现在最应该倡导的理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教的修行是应该出世还是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