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光,请循着希望--《生活万岁》观后感

片头,镜头不断切换,故事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一一呈现出来。生活在这片热土地上的,南方或者北方,东部还是西部,城市亦或农村,退伍老兵、快递小哥、单亲妈妈、乡村教师、林场工人卖唱老者……画面,都是极其冷的,配乐是极其低沉的,仿佛开始要诉说什么,人物语言也是极少,让人不觉有几分寂寥。那,都是预想的样子,毕竟,生活廿八载,生活百态,略见。转而,从主人公工作的场景开始讲述各自不同的故事,年轻女孩浓妆艳抹,在夜场通宵跳舞,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家,告诉母亲自己失恋了,看似轻描淡写的,老盲人夫妻路边卖唱,雨中归家,路上一步步摸索着,从繁华的步行街到背街破旧的屋,型男导游在照顾好父亲后,从狭小的胡同里到天安门广场,故宫给人讲述历史文化,吃喝拉撒全在车上,带孩子的出租车女司机招徕乘客,清洁工父亲在高空作业,病人心脏移植,还有单车猎人,在河里捞出被遗弃的单车……每个人的工作,都是那么无奈,那么心酸,似乎都是那么艰难,那么让人绝望。每个人所处环境,狭小、破旧、逼仄,让人无法呼吸,这大概就是生活样子,此时的情绪,已然掉进了黑暗的深渊。

镜头随稚嫩的西北童声,转到贫瘠的黄土梁子上的简陋的教室里,乡村教师正在教孩子们读着黑板上的拼音:f-f-f,那是西北味道的童音,特有的腔调,抑扬顿挫,让人忍俊不禁;路边和朋友撸串的年轻女孩,失恋后和朋友们畅聊人生,重庆女孩独有泼辣,嬉笑怒骂,尽是洒脱,分手只是分手而已,那又怎样,不过是爱一场,哭一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还会遇见更好;苦累算什么,女儿就在后座,乖巧懂事,有着执念要去机场,有着妈妈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周末,是快乐的,对于单亲母亲来说,那又是满足的;盲人老夫妇换了电子琴,一人弹琴,一人高歌,一曲在水一方,逆流而上,回家餐桌上两人温情的晚餐,即使看不见彼此,还是知道婆婆现在长胖了,言语间,尽是宠爱,婆婆哽咽,爷爷捧着她的脸,为她拭去泪水,轻声安慰……

镜头,又转向各位主人公的生活瞬间,依旧。

生活,远不止这十五种模样,但道理都是一样。结尾,是满屏字,亦满是生活的哲理。

我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极其强烈的对比反差,一次次撞击观影的人的内心,让人看到不幸,看到黑暗,让人在感到绝望掉进深渊的时候,又慢慢唤醒心灵,拂去尘埃,忘掉那些悲伤,燃起对生活希望。这种反差在于,看到现实与梦想的差距,生与死的无奈,分与合的反复,贫穷与富足,希望和失望,苦与乐,悲和欢,繁华与落寞,世道与初心……这生活方方面面之后,我们依旧觉得,活着,真好。繁华的上海外滩,高楼林立,那些标志性的建筑物光鲜亮丽的背后,异乡人单亲父亲为它擦拭灰尘,他拥有周围所有的高楼景致,却不曾拥有这里一砖一瓦,同样的反差,还有拮据的生活和儿子的亿万梦,即便如此,父子一样会在高楼上张开臂膀,去拥抱那景色,去拥抱那梦想;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出租车本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在女司机这里,却是一个移动的家,因为后座上的女儿,不知道多少次与生意错过,也不知道多少次因为女儿执意要去机场,而错过了挣钱的机会,即便一个人带着孩子在车上吃喝拉撒,生活苦楚无人关怀,却在女儿说爱妈妈的那一瞬间,变成了满心的快乐,在母亲看来,生活再苦,只要有女儿在,那都是甜的……除了在情节,还有背景音乐和主人公所唱歌曲,即便生活不幸,也要逆流而上,也要有阳光,也要有梦想。甚至海报人物形象的彩色调和影片人物的不如意的生活形象,看似格格不入,却实为交相辉映。

谁说生活全是阴霾,明明还有光。那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浓情,那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舍,那是对老伴的关怀,那是人在异乡老乡的情谊,那是守护茫茫林海的工作责任,那是对自己初心的执着,那是对明天的渴望,那是坚韧,那也是初心。只要循着心中那道光,生活便有了希望,便有了色彩。

在这样的寒夜里回味这部影片,无疑,是暖心的。这或许也是导演想带给大家的正能量。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请放大一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有光,请循着希望--《生活万岁》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