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64卦——文王初出茅庐失败得《泰》卦,不吉

我们常见的成语“否极泰来”是指坏的事情发生到一定阶段,会变成好的方向,但是今天我们要写的《否》、《泰》两卦是周文王征伐殷商两件事情评价,我们先了解《泰》卦。

泰卦

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

翻译:小国去大国,吉利,好。

在翻译《否》、《泰》两卦之前,我们了解下白茅的用途,而要了解白茅,我们要通过《诗经》,只有最接近时代背景的文字才能更好的翻译出爻辞。

白茅

《诗经·召南·野有死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包裹动物尸体

《诗·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想念男子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修补屋顶

《易·大过》:藉用白茅。——祭祀时,铺垫动物尸体

《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古代祭祀时用菁茅滤酒去渣,谓之缩酒。一说,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若神饮之,故谓之缩酒。《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春秋时期,曾经因为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送一车茅草,而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战争。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白茅在商、周时期的作用所指代的东西不少:有爱情——白洁无暇;有功能——祭祀缩酒、包裹铺垫动物尸体等;有价值——制作茅屋。我们接下来看看《泰》、《否》两卦。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翻译:白茅连根拔起汇聚一起,出征,大吉(出发前得出出征大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在讲解这段之前,我们要回忆上文提到的《复》卦:中行独复。我的解释可能存在问题,“中行”在爻辞中有几处,《益》卦六三: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六四:中行告公从;《夬》卦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我们在来看看《坎》卦卦辞: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泰》卦说得尚于“中行”;两者合并理解就是高尚的行为,就叫“尚行”,那为何还要叫“中行”呢?中行到底指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点出发解释:第一种《复》卦,三军出击,文王居中,中军将领;第二种:中字解读——不偏不倚,也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类似于老好人。但是如果按照中军将领解释,似乎《益》卦又不好理解。所以综上我们统一起来就是:作一种不偏不倚的行为,而这种方式就叫做“刚刚好”,不惹人讨厌,也不伤害其他人,这也是文王处事的法则,才让他在纣王的统治下存活下来。那么《复》卦,“中行独复”可以理解为,就文王德行好,不偏不倚,没有被杀害,幸存返回。

益卦

那么回到《泰》卦:我们前面说了,白茅是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的,也有它的象征意义(有学者把其通假为“匏”——大葫芦,本人觉得纯属无稽之谈,下问讲解《否》卦可知),

”古时指代广大、荒凉之地,年成不好(各位自行查阅《诗经》中有关荒字的描述)。

有关“冯河”,有个成语可以理解“暴虎冯(Ping)河”,《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所以“冯河”是指徒步过河。

遐:远(《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诗·小雅·天保》: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遗:遗弃,丢失。

朋:1一个是货币单位,参考《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2一个作为朋友,参考《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亡:1.和“忘”通假,《诗·邶风·绿衣》:曷维其亡?(什么时候才能忘);2.死亡,去世《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九二爻翻译:(与朋友出征之行,用白茅祭祀),它包裹广大的荒凉之地,我们徒手渡过河,不要行走太远导致丢失,朋友死亡(帛书此处为“弗忘”,通假后解释为:没有死亡),因为行为不偏不倚而没有收到处罚——此爻个人觉得和军事行动有关,文王和“朋友”出征讨伐帝乙,徒手过河,但是犯了兵家大忌,队伍不统一,距离或者战线拉扯太长导致失败,不管是“朋亡”还是“弗亡”都是表达文王因为“中行”而得以豁免惩罚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翻译:(人生)没有平坦就不存在坡,不前往就不会返回。在艰难的情况下贞卜得到无过失。作为俘虏不被怜悯,有口饭吃就是福气。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翻译:太急切了(年轻人)!!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实力(不富)还没有它强大(其邻),作为俘虏怎么能不每日警戒呢?(我个人觉得此处少了一“岂”字,《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或者翻译成:不警戒导致成为俘虏)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翻译:帝乙终究把女儿嫁给自己,得到福报,大吉啊 !(小伙子开心死了)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翻译:没有水的城壕上重新给我们搭建城池(从豳地迁徙到岐山,此时还未迁都丰——《升》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不要在出师了,去自己封邑上告列祖列宗(此处为商朝的,无关周的祖),贞卜得到悔恨(《说文》: 吝,恨惜也。 其本义指遗憾、悔恨。)

有关文王祭祀先祖的证据,我们从考古周原甲骨可以找出答案,作为与殷商的姻亲(母亲为商人),他血液是有商的一部分,而《诗经》在描述先祖也只是在公刘、亶父望这一代,至于更古的都是在春秋战国史料中找寻(《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号周人。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在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人揣测此甲骨中祭祀都是商祖先由成唐(商汤),太甲,帝乙等等。专家学者有各种说法,1.商人在此处占卜;2,有商人逃亡到周,带上了龟甲等等。但是通过甲骨行文比较,发现有很多细节不同,文字比殷商甲骨纤细,行文特点也不同,商是从右到左,周是从左到右,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商人占卜,或者带过去,应该保留商的遗迹,大家可以自己查阅网上资料。至于周祭祀商的先祖,从其他几个方面就懂了

1.其一姻亲关系,也就是血脉,文王祖母、母亲都有商的血脉(舅甥);其二,自己的祖先追述上去都是帝喾,《礼记·祭法》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2.在《左传》、《周礼》等先秦文献中有记载。它要求邦国、都鄙等必须遵从王室之命进行祭祀,若是违背,则会受到刑罚。作为臣服于商的周邦,奉命在周原为殷先王立庙并加以祭祀,这完全是附属国对宗主国的礼制。制度的确定一般晚于行为习惯(祭祀行为在前,后面成文约定);要么和某种行为同时搭建(觉得那种祭祀方案不错,确定下来),他是用约定(制度)来规范某种做法的合理性,无关对错。


所以《泰》卦不一定是今人理解的好卦,是翩翩少年急切想为父报仇(小往大来),导致的一场战争,以失败告终,但受到帝乙得恩泽,告诫任何事情需要谨慎,否则得到悔恨,人的一生用《泰》卦九三爻解释: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人生不是处处都平坦,世事无常,面临各种挫折,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发生了就要小心谨慎,时刻警戒,保持“中行”,就无咎

你可能感兴趣的:(易经64卦——文王初出茅庐失败得《泰》卦,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