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照相馆,忆、记!

两天前,宅小姐让我把那“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手记,给编辑编辑发了呗?!

我赶紧回——别啊?公众号再怎么的,也不能就这么粗制滥造的让我明目张胆的滥竽充数啊?!

我那千浪里的一滴小言俗语,与陆老师发文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浪花儿们相比,相形见绌。

不过,倒是这些许多的留言,又为我重新勾勒出了儿时吴堡小镇上的全景,一幅幅一段段……


尤其那个谁,提及镇南剃头师傅陶家,心里越发的熟悉了。

也许七零八零后们不一定记得陶家,但如果我告诉你,陶家就是照相馆陶家,那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

老陶师傅的剃头手艺,没有传给儿子?

万万不要觉得遗憾,因为如果真是那样,就生生埋没了吴堡小镇最最闻名的摄影师——小陶师傅!

但凡在小镇念过书上过学的人,相信你们家都会有一两张照片,是出自小陶师傅的手艺,甭管是一寸二寸的大头照,或者封塑摆拍的“艺术照”,亦或是结婚证件照、身份证照、大大小小的毕业照,即便是外地拍了,你也说不定拿回来洗的风景照……不信你回家翻翻,那些如今看起来特老土的相册里,没准儿全被我说中了呐?


老陶师傅的剃头店门朝东,但是他们家主屋也是朝南的。不知道是不是被我爷爷管傻了,巴掌大的庄上,许多人家的房子我也顶多外墙边儿瞧过,很少敢去别人家院子里的,多年以后我才进过陶家院里瞧过一回,而那时候,店面早封成了厢房。

小陶师傅应该是咱叔叔辈儿的,拐过巷子上学堂,都得从他家门前过,但是我好像从来没有叫过他,因为打小就有些害怕他,他要半眯着眼,你是看不出笑意的,有时候还故意唬着他有个小疤的脸,吓吓我们这些小孩子。

唯独记得现在照相馆旧址上,长着他家两棵果树,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那粉红的桃花儿,能填补填补小镇的色彩。

不过,好像老陶师傅纠正过,说那是杏树,嘿,反正就是漂亮的还能结果子的树,对于馋猫们来说,每天路过一下也是解馋的呀。

漂亮的色彩,当然是小陶师傅的照片里体现得最多。文化馆的小楼儿就离了陶家几步路远,陶家奶奶一声洪亮的嗓门儿,就能唤回在那里面上班的儿子、媳妇儿。

陶家儿媳妇,也是我眼里小巷中绕不过去的风景线——一身不失妩媚的旗袍,一头秀发高高的挽起,端庄秀丽,永远不慌不忙的走在前面……

曾偷偷幼稚的加内心戏——这么漂亮的媳妇儿咋不怕小陶师傅的呐?看他虎着背不吭声的严肃样子,想想都替她担心!

哈哈!还有比我更傻缺的脑袋瓜子么?

人家夫妻俩恩恩爱爱了这么些年,照相馆从文化馆小楼里搬出来私营,也一直是夫唱妇随;老板娘除了自己美美的,更早早学会了收集、固定美的技术,成了小陶老板的左膀右臂。

我也不是没见过小陶老板的笑脸,生意兴隆的时候,人家哪儿还顾得上嘻哈笑啊;那些年,碰上假期回小镇,见到过照相馆门庭若市,多少人挤在那间神奇的屋子里,留住自己最美的瞬间。

当我妹的傻瓜相机在我手里盘弄的时候,许多人都用上彩屏诺基亚手机了,但是我还是喜欢把留了娃儿影像的胶卷,送给小陶老板带去冲洗。

我家娃儿小时候,特爱钻到照相馆里,抽出不要的废材料当飘舞的彩带,小陶老板笑眯眯躺在馆里的凉椅上,告诉我让她拿去玩儿,没事儿的!


柯达退出历史舞台了,小陶老板也适时的转了投资方向,因为儿子大了,上学、买房、结婚、生孩子,再殷实的家底,也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据老板娘介绍,小镇照相馆还在正常运营!

在人人都成了“摄影师”的智能时代,小小的照相馆还在发挥它的热量;也对,有些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去做,而且小照相馆是与时俱进的时尚地方 ,只要市场需要,它必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至于小陶老板的照相技术,期待不会被智能时代淹没,虽然他现在去做了虾兵蟹将的统帅,每日在水乡随处可见的某一处养殖鱼塘上,悠闲自在的享受清净,眯着小眼认真巡视……


聊起小镇,总会像位啰里啰嗦的老者,东拉西扯的掀开回忆的帘幕,忘记摁下暂停键……

我们的父辈们,在那儿给了一个叫“家”的地方,并想深深扎在土地上,稳稳包在那个小镇里;而每一次社会的变迁,都会给每个人的生活航线带去波动,甚至一生的命运都会受到影响。

在走向全世界之前,先有一个自己的小镇,在放浪天涯漂泊的路途上,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小镇等着接纳你,像一位老友什么都不问地拥你入怀抱,让你不会成为一个灵魂的漂泊者。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心中的小镇,也许只有一座,而告别竟如此漫长……

不管将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小镇的名字有了或没了,它兴盛了或衰灭了,变大了或变小了,心中的小镇都不会变,泥土和记忆,不会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镇照相馆,忆、记!)